“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伴着《黄河大合唱》那一段段熟悉的旋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又一次走进炮火纷飞的岁月,听到响彻青纱帐里、长城内外的铿锵的抗战旋律。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光未然的率领下,从陕西宜川的壶口下游,东渡黄河,进入晋西南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们亲眼目睹了勇敢的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进行殊死搏斗的壮烈场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站在波澜壮阔的黄河前,感受着黄河船夫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那正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积蓄下来的伟大精神和坚毅品格的缩影。这也为诗人光未然,酝酿创作一首以黄河为背景,抒写民族苦难、斗争与光明前景的长篇诗作《黄河吟》,埋下了伏笔。
1938年12月下旬,日军向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发动四路围攻,抗敌演剧队第三队辗转回到延安。途中,光未然不慎坠马,造成左臂骨折。1939年2月26日,时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到延安边区医院探望光未然。老朋友重逢在延安,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畅谈中,作曲家表达了再度与词作家合作、共同谱写抗日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强烈愿望。
经过深入构思,光未然用5天时间口述400多行诗句,由三队队员胡志涛协助记录,《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就这样诞生了。此后,光未然还就歌词的创作动机、意图以及对《黄河大合唱》的结构设想向冼星海做了介绍。
随后,冼星海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创作中,他邀请《黄河大合唱》的首任指挥邬析零为他介绍三队渡过黄河时的所见所闻。邬析零为他详细描绘了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情景、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激烈场面,以及坐船人紧张又激动的心理感受。他为冼星海模仿船夫号子,边哼唱,边解释,有时还站起来比划动作,尽可能地将40多个船夫的劳动号子再现出来。4个多小时的交流,成为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要参考。
艰苦生活的磨砺和火热斗争的锤炼,造就了作曲家坚毅的品格。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造成的身体不适,冼星海无暇顾及。他抱病连续创作,终于在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作品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
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崇高和重要历史地位的大型合唱套曲《黄河大合唱》,一经问世,就以其负载的中华儿女崇高豪迈的精神气质,和坚毅刚强、奋发图强的民族品格,迅速在中华大地上传唱开来。唱着它,无数革命战士奔赴前线,驰骋敌后;唱着它,后方青年和学生燃起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向往;唱着它,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抗日救亡;唱着它,海外华人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周恩来听了《黄河大合唱》后,十分振奋!挥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