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快乐广角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牛首山下“放牛班”


■柳广洲 王 堃

那年冬天,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入伍、被分配到牛首山下武警宁夏总队吴忠支队的大学生士兵沈杨,一跳下运兵车,激动的心情尚未平复,就被眼前的景象泼了一盆冷水。

雪后无处下脚的泥路一直延伸到中队门口,光秃秃的树干毫无生气地立在道路两侧,三排平房组成的营区又老又旧,周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只有养殖场里偶尔传出几声牛叫……

“这就是牛首山?简直是个放牛班嘛……”沈杨摇摇头走进了营区。

“音乐学院的高材生,露两手!”迎新晚会上,大家像看宝贝似的看着沈杨,希望他能给这个地处偏远的中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沈杨拿出一直陪在身边的笙吹奏起来。悠扬的旋律,空灵、深远,原本闹哄哄的会场一下子安静下来。一时间,官兵都沉浸在他的音乐声中,如痴如醉。

表演如此受欢迎,让沈杨有些意外。老班长苟鑫荣告诉他:“中队文化生活实在太单调了。白天兵看兵,晚上数大灯。报纸要5天后才能到,接收信息基本靠电视,大伙实在心烦时就到旁边牛场里去狂吼……”沈杨听着,眼眶湿润了。苦地方是锻炼人的好地方,一代代坚守在这里的战友们可敬又可爱!

一次,他忽然想起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灵光一闪:“何不用音乐给官兵寂寞枯燥的生活增添些色彩。”他将组建乐队的想法告诉了排长康浩,两人一拍即合,就将乐队定名为“放牛班”。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乐队组建之初,没有乐器,他们就凑钱买来架子鼓、吉他、键盘等,中队尘封多年的电子琴也派上了用场。为练好主音吉他手,沈杨的手指常常被琴弦划破,缠满创可贴。工作间隙、节假日,都成了他们排练的时间。由于技术不熟练,最初表演时还是难免出现一些尴尬,演着演着跑了调、断了弦、对不上节拍,有的战友打趣称他们是“放牛”乐队,可是这些都不能浇灭他们创作的热情。

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于换来回报。在总队电声乐队比赛中,凭着一曲摇滚版《钢要炼》惊艳登场,“放牛班”乐队一举斩获总队电声乐队比赛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乐队,从此走进官兵视线。

后来,随着同样热爱音乐的姚磊、朱康顺、林鑫、陈愈舒等战友的相继加入,“放牛班”乐队不断壮大,作品也越来越多。野营拉练、“魔鬼周”极限训练,都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橄榄绿的哨位》《老兵》等原创歌曲相继出炉,展现着火一样的练兵热情,深受官兵的喜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