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第一次登上国际领奖台的王知远紧张得脸蛋有些泛红,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世界冠军。
回想起那一幕,王知远觉得这是迄今为止自己人生最出彩的镜头。2017年6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国际焊接大赛上,王知远从13个国家300余名焊接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熔化级混合气体保护焊项目金牌。在被称为世界焊接技能“奥林匹克”的赛场上,这个80后渤船集团青年为中国焊工打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和所有“逆袭”的故事情节如出一辙,从零基础的“草根”到世界冠军,王知远的圆梦之旅加注了近乎顽固的执著和“不要命”的拼劲。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后,王知远放弃了大学梦,考进渤船技校,拿起了焊枪。从小就崇拜绿军装的他常常安慰父母:“咱以后也算是扛‘枪’的人了。”
谁也没想到,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王知远,却对焊枪来了劲儿。
每天一进车间,王知远便开始忙碌起来。领取焊材、调试设备、打磨试件、实施焊接、清理工具、探讨交流……每天工作至少10个小时。别人休息时,他在琢磨怎么才能焊得更漂亮;别人抱怨工作枯燥乏味,他却经常抱着焊枪乐个不停,成了同事眼中的“傻小子”。有段时间,左邻右舍家里的废铁都被他收集起来练手,后来大家开玩笑说,“王知远这金牌可得算我们一份”。
“选择了焊接这个职业,就要踏踏实实把它干好!”这是王知远第一次拿起焊枪时,师傅谷洪新叮嘱他的话,王知远把它作为职业追求笃信于心。
在谷洪新看来,正是因为对焊接的这份超乎常人的执着痴念,支撑着王知远在单调、孤独和疲乏中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参加比赛集训的一个月时间里,王知远共焊接了300多公斤的焊丝,要知道,放在平时,他得花上15个月左右时间才能焊完。那些日子里,他的脸颊、颈部几度被弧光熏烤得脱皮,人也变得又黑又瘦。
光鲜背后,只有妻子王谊知道,这块金牌是丈夫拼了命才换回来的。
一次挽起王知远的袖子,王谊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丈夫的胳膊和手臂上又多出了一块块伤疤。她知道,为了保证焊接效果,丈夫总是站得离焊口很近,根本顾不上飞溅出的几百摄氏度高温的铁水,在双手、胳膊和大腿上,烫出豆大的水泡。
“没事儿,别担心,我让医生处理过了。”王谊后来才知道,集训时间紧,王知远从来不肯去医院,都是趁工作间隙进行简单处理,便接着干活儿。然而这一切在这个汉子眼中,却被骄傲地看作是“见证一路成长的勋章”。
永远不要低估热爱的温度。王知远焊出的“艺术品”通过了国际焊接赛场的考验,评委们通过X光检测内部,结果显示:王知远的焊接缝隙没有气孔、夹渣,全部融合……
获得世界冠军后,他在行内渐渐有了名气,很多人开始称呼他为“大国工匠”,不断有单位以优厚待遇向他伸出“橄榄枝”,但都被王知远拒绝。他说,是“渤船”培养了我,我在岗一天,就要干好一天。这些年,他先后多次荣获“质量信誉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以及由国务院国资委授予的“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实现华丽转身,面对诸多荣誉,王知远没有骄傲,他把更多精力投身于“传、帮、带”工作,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其他同事。
“单靠少数技术好、手艺强的人不可能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益,只有通过这些人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人掌握良好的技艺,才能达到提高施工质量。”如今,王知远在焊工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5个年头。伴随着闪闪发光的焊花,王知远把人生中最精彩的部分默默地写在了那一根根焊条上,在电焊弧光中尽情倾洒汗水与心血。登上世界焊接技能领奖台,只是给王知远打开了一扇大门,他的未来很远、舞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