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我为什么来当兵


■第73集团军某新兵团新战士 丁一川

“为什么来当兵?”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前不久,在第73集团军某新兵团组织的一次主题教育演讲比赛中,新兵丁一川铿锵有力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我家四代从军,不能让红色基因在我这一代断掉!”

有人说,我是一个有“背景”的兵。没错,我的“背景”就是“四代从军”的红色基因。

我的太爷爷丁广法,1943年入伍参加革命,先后经历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数十次大小战役战斗,多次负伤,至今左眼失明;爷爷丁作海,1955年参军,在火热军营锤炼3年;父亲丁修虎,1986年扛起钢枪,在原第54集团军某部服役3年,多次参加重大任务。

出生在这样一个红色家庭,每天耳濡目染都是红色故事。每当老一辈讲起“徒步行军脚底打了7个泡”“野外驻训挖个坑就睡”“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些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故事时,他们的目光中总透着骄傲与自豪。

当时的我,始终无法完全读懂老一辈的情怀,直到那件事的发生。

太爷爷和一位同班战友,两人携手走过许多枪林弹雨的日子。在一次战斗中,两人同时向敌人发起冲锋,双双受伤被送到后方,从此他便杳无音信。几十年来,每当讲起这段往事,太爷爷的心情都久久难以平复。

那天,老战友的后辈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我们家。可分别数十载后的“重逢”,竟然是战友的黑白照片和生前留下的一封信。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太爷爷执意让家人扶他起来,换上了珍藏多年的老军装。他抬起颤抖的右手,在老战友的遗像面前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泣不成声。也正是那一刻,我对“军人”二字开始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打那以后,我开始疯狂涉猎各类军事信息,更不会放过任何一次与军营生活有交集的机会。前些年,我有幸被编入某预备役部队服役一年,其间,我咬紧牙关刻苦训练,努力把每一个课目练到极致,但总觉得还是不过瘾。我知道,自己内心是多么渴望像爷爷、父亲一样,体验脚底打7个泡的感觉,感受披星戴月的战斗生活。

今年,征兵干部到我家宣讲政策,我终于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入伍的强烈意愿。

我知道,对于我的选择,身边一些朋友都不太理解。家庭条件不错,在预备役也过了一把“当兵瘾”;高校毕业,已经有好几家单位抛来了“橄榄枝”,薪资待遇比士官还要高几倍。为什么非要去当兵?

不置身那段历史,就永远无法理解“军人”二字的真正意义。我想让老一辈们看到,他们为之信仰的、珍视的、守护的、奋斗的,我们这一代也必将接续下去。

“我要当兵,当一个好兵!”这就是我的入伍动机。

(赵 欣、王 坤、本报特约记者赖文湧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