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面对失败如何“咬紧牙关”


■李国平

“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五十年内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就是‘失败’两字。”成功铺设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的科学家威廉·汤姆孙曾如此概括自己的一生。这不仅道出了科技创新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失败?

有资料显示,科技创新成功率仅有10%左右。也就是说,“九死一生”是科技创新的常态。虽然人人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名言,但面对失败尤其是接连不断的失败时,即便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也不敢轻言自己能够淡然处之。因为,品尝失败这杯苦酒,需要“咬紧牙关”,既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静气,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要知道,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所以,直面失败、败而不馁,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是深耕科研应有的正确态度,也是创新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更是通向科学之门的不二选择。

然而,有一种“咬紧牙关”却需要深刻反思。有的创新者面对失败抑或错误时,拒不承认、绷住面子,甚至讳疾忌医、文过饰非,最终“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失败真成了“失败”。这些人不懂得“善败者不亡”的道理,不知道暂时的失败不叫失败,而是“在成功的路上”。敢不敢于承认失败、坚持修正错误,具不具备专于学术的赤诚、直面失败的坦诚,是检验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一把标尺,也是抵达光辉顶点不可或缺的思想磨砺。

“拙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作废,以后编文集也不收入。”年逾八旬的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发现自己6年前发表的论文有错误时,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并表示“请大家多多批评,以便改正”,面对记者的求证时更是淡然回答:“这是做学问的正常态度,没什么大不了。”裘老的“认错”之举彰显了“高逸学者之风”,是一堂生动的学术伦理课。从钱学森、邓稼先,到黄旭华、黄大年,正是一大批像裘锡圭教授一样的科学家,胸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不骛于虚声、不图于虚名,求真求实、求知求是,我们才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试飞英雄”李中华说过:“我们的光荣,并非不曾失败,而是每次摔倒,都能勇敢地站起来。”昂起头面对失败,挺起胸承认错误,是自信,是清醒,是情操,也是境界。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我们不能因一次失败就低下头、弯下腰,也不能因失败过后见到彩虹就自我陶醉。成功不属于懦弱者,只属于愈挫愈奋、越战越勇的勇敢探索者。新一轮军事革命号角声声、鼙鼓阵阵,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不惧失败、不讳失误,以愈挫愈勇的精神面对失败,以新的成功开辟新的通道,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才能摘取胜利的花环、登上科技的巅峰。

(作者单位:武警北京总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