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案工作者课间必须做“看天”和转脖子运动、操作装备者课间必须做眼保健操和扭腰运动、体力消耗大者课间必须做腿部和肩膀放松运动……近日,某部在年初制定的“没有特殊情况,课间必须运动”的强制性规定收到成效——该部官兵患颈椎、腰椎等疾病的上升势头得到遏制。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如何保持“知识之车”和“道德之舍”的健康?对紧张的上班族和“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的官兵来说,除了保持充足的睡眠、平和的心态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在课间这短短10分钟的时间里做些适合自己的锻炼,也不啻为一种好方法。
然而《健康时报》的一次调查显示,31%的上班族认为“自己没有课间休息”,52%的人在课间休息时选择了“听会儿音乐、打个盹儿或者趁机上网浏览新闻”,仅有17%的人选择“在课间做些锻炼”。没错,听音乐、打个盹儿等是有益于缓解疲劳。但研究表明,思维或身体特定部位长时间处于一种固定的不断重复的模式时,因体位供血不足和高强度脑力活动很容易引起疲惫。在此情况下,单靠上网或听音乐等“温柔的小憩”来舒缓这种劳累,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相反,开展一定强度的锻炼,消耗一点卡路里,不仅更能提神,还益于健康。
这个结论,英国利兹大学锻炼与健康学教授吉姆·麦金纳还通过试验作了证明。当时,吉姆教授在一所大学、一家电脑公司和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共挑选了200位员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工休期间选择锻炼或不锻炼,然后每天填写一份调查问卷,以便研究人员找出锻炼与工作表现、情绪之间的联系。半年后,吉姆教授统计发现,60%的人表示如果他们在某一天工休时间做了锻炼,当天的时间管理能力、智力及按时完成任务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也会提高15%。还有一些受调查者表示,锻炼能帮他们更好地挑战和应对压力,运动后他们也发现自己更乐观更从容。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间锻炼看似占用了工作时间,实则能提升工作效率。上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就曾提出“8-1>8”的观念,即如果每天用1小时参加锻炼,学习效率反而大于不锻炼者,以此激励国民注重锻炼、每天锻炼。
锻炼出健康,健康保打赢。我军历来重视日常锻炼对官兵健康的促进作用,从规定每天至少1小时体能训练时间到明确各年龄段官兵体能标准,从在公共休息区设立乒乓球桌到让哑铃、握力器等小器械进班排,一项项举措爱护着官兵的身也温暖着大家的心。做做拉伸、爬爬楼梯、举举哑铃、掰掰手腕,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以课间的“炼起来”,促进身体“轻起来”,工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