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老兵天地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驻宁某部邀请老兵回营“讲那过去的故事”,让官兵感悟——

脚下的路来自哪里,又该怎样走下去


■贾丽萍  韩  晓  张先达

11月15日上午,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驻宁某部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曾在这里开山建库的88名老工程兵。

40多年前,为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原工程兵建筑第223团来到这片土地修建地下国防工事,开启了数十年与大山为伴的艰苦岁月。如今,老兵们在寒风中依然挺直腰板,双目炯炯,向后辈讲述着他们鲜为人知的军旅往事。

重回故地,老兵们的耳旁似乎又响起了连绵不绝的凿石声。那一年,他们跟随部队来到这座杳无人烟的深山。老兵陈梅生说:“那个年代修筑‘地下长城’,国家投入巨大,我们就算付出再大代价也要完成任务。”

走进部队史馆,老兵们在一张张老照片前驻足。对军人而言,战争年代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和平时期更多的是接受苦与累的磨砺。当年,凿石开山没有重型机械开路,打坑道的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只能靠着双手和臂膀,一锤一锤敲,一车一车拉,1个班组8小时干下来,往往只能掘进1米。

“那时候钻进工地一猫就是12个小时,吃的管饱,但喝的是池塘水,如果半个月不下雨,石头也要跟我们抢水喝。”一名老兵感慨地说。“那你们周末休息时干什么呢?”战士小李好奇地问。老兵们打趣地说:“我们唱山歌,不过是边干活边唱。‘大山沟那么吼嘿,建新功那么吼嘿……’”说话间,几位老兵哼起了最喜欢的劳动号子。

那些年,为了开山炸石,老兵们整天与雷管和炸药打交道,不知遇到过多少危险,曾有多少次死里逃生。有些坑道附近就是烈士墓地,那些为国防建设牺牲的战友就长眠在他们奋战过的大山里。

因为坑道作业时产生了大量粉尘、油污,加之山里常年阴冷潮湿,许多老兵都落下了“病根儿”,得的最多的就是关节炎和腰肌劳损。“当时我们根本没把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放在心上,就是一心一意想建好‘地下长城’,让中国人的腰板挺起来,不怕别人来侵略……”谈到在那么艰苦恶劣的作业环境中,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舍生忘死、不计得失时,原223团指导员曹产炳的回答表达了老兵们共同的心声,“最难最险的任务,党员都冲在最前头。当时最大的荣耀就是看谁能站排头、点炮眼……”

“邀请老工程兵回营参观交流,就是想让90后、00后官兵知道脚下的路是怎么来的,又该怎样继续走下去。”该部副主任葛志勇说道。“40多年前,老工程兵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凭着双手和臂膀凿出了一片阵地。今天,我们要学习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拓荒精神,练就过硬本领,争做联勤尖兵!”上等兵张家天代表大家表态,他们作为后来人将继续坚守在这片藏于深山一隅的阵地,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强军目标。

上图:老兵们通过视频演示欣喜地看到老部队的变化。 张先达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