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创造者是少数人,而接受和学习理论,则是大多数人的渴望。这一规律说明,理论与受众之间,始终会有一段距离。拉近这一距离,需要搭建一座通向心灵的桥梁。
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亲的时候,女孩问对方:“你是做什么的?”男孩回答说:“我是做室内光线控制设备的。”女孩听了,莫明所以,问:“能说得通俗点吗?”男孩回答:“噢,就是卖窗帘的。”女孩这才明白过来。
把卖窗帘说成“做室内光线控制设备”,从理论上说没有错。但日常交往与交流,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卖窗帘就说卖窗帘,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故作高深,把一句通俗的话说得概念化,反倒使人如坠云雾,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儿,弄不好还会坏了“好事”。
理论是什么?说穿了就是一些道理。人从能感知世界开始,莫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各种理论。这些理论,有的凝结为老一辈人的经验,有的转化为立身做人的格言。父母的训导、老师的教诲,往往都是从传授自己的经验、讲清基本的道理开始。
理论有的是高深的,而真理总是简单的。把理论化为真理,把原理变成道理,需要从日常讲起,从家常说起,融社会实践、人生经验、个人体会于一体。这样,便于把理论拉近、把道理讲活,使人容易理解、乐于接受。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大家都承认它是科学的。但这一高深的理论,真正懂它的人并不多,就连他的学生也不完全了解它。一天,几个学生问爱因斯坦,能不能把“相对论”解释得通俗点,爱因斯坦思忖片刻,回答道:一位美丽的姑娘陪你坐一小时,你可能会觉得只有一分钟那么短暂;要是你在火炉上坐一分钟,你就会觉得有一小时那么久。这就是“相对论”。这里有人物、有形象,比喻生动、论理巧妙,不但是爱因斯坦的学生,就是普通人也都懂了。
理论是时代的精华,每一理论无不体现时代的特点。就像马克思说的,它是“在它的敌人的叫喊声中进入世界”“浸进沙龙、神甫的家、报纸的编辑部和国王的接待室,浸进同时代人的灵魂”。所以,从理论上讲,没有人会不喜欢自己时代的理论。有的人把“抬头”的人讲得“低头”了,这不是理论的错,而是讲的人没讲好、讲不好、不好好讲。有的官兵“宁肯跑个3公里,也不愿坐下来听政治课”,也不是他们不爱理论,而是因为讲的人把好端端的“理”,讲成了干巴巴的“论”,不但没有拉近理论与官兵的距离,反而拉远了理论与官兵的距离;不但没能架起直抵官兵心灵的桥梁,反而堵塞了官兵学理论的兴趣之路。
马克思,一个200年前的人物。而“大众理论公开课”《马克思是对的》一开播,就吸引了男女老少一大堆人。这一节目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它通过开展精彩问答、故事讲述、诗歌朗诵等方式,让理论通俗化,使理论既有实践基础,又有青春气息;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时代特色。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集中展示了习主席巧妙运用语言、增强说理力量的智慧。讲理想信念,习主席用“拧紧‘总开关’”来阐述;讲价值观培育,习主席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来阐述;讲坚定不移实现改革目标,习主席用“开弓没有回头箭”来说明。这些表述,简单明了,形象生动,一看就能让人记住。
搭建通向官兵心灵的桥梁,基层也有许多好方法值得借鉴。比如,让官兵登台,兵言兵语讲述;采取问答方式,热点话题碰撞;音频视频制作,视听综合运用,等等。有时候,从排斥到喜欢,只需一个喜闻乐见的方法;从“低头”到“抬头”,往往取决于讲者与听者是否产生了共鸣。
从前有一个秀才喜欢掉文。一天夜里,他被蝎子蜇了,大叫道:“吾妻,有毒虫袭吾,速燃灯!”他老婆没听明白,他又重复了一遍,老婆还是不明白。最后,他疼得大叫:“老婆子,快点灯,有蝎子咬我。”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说明当时确实有许多故作深沉的人。笑话中的秀才,本来是可以讲得通俗的,却偏偏要咬文嚼字、故弄玄虚,这是没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武警河南省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