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红色印记馆、筹建物联网信息中心、确定2000亩优质花椒种植……随着又一批帮扶项目的启动,火箭军部队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始向纵深推进。近年来,他们针对部队大多驻扎在长征沿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特困地区的实际,突出帮扶重点,创新工作实践,助力贫困群众逐步走上致富路。
件件实事见证为民真情
江西于都,红军长征出发地。作为红军传人,火箭军机关特意将该县葛坳乡澄江村选为定点帮扶村。前不久,他们再次来到这里,与村民一起商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措施办法,携手推进20件实事落实。
这只是火箭军部队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近几年,他们把脱贫攻坚纳入“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推进,研究制定火箭军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办法,明确以“一线三区”为重点,大力实施助学兴教、设施援建、产业帮扶、科技助民、医疗帮扶和文明共建等精准扶贫“六项行动”。
两年前还在外打工的澄江村青年谭金生,如今成了村里的“大忙人”。去年,火箭军机关帮助该村发展种植和养殖业。谭金生得知后,毅然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建起了10个养鸡大棚,吸纳了84户贫困户参股。一年下来,帮村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澄江村村口有一块“爱民路”墙碑,记录着火箭军官兵的爱民故事。去年10月,他们筹措资金300余万元,为村民改善基础设施,将乡间小路拓宽成柏油路。
豫西贫困山区栾川县龙脖村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火箭军某部党委了解情况后,联合驻地水利局,先后修建了3座大型蓄水井池和水塔。
……
一个项目,一条道路,一座水塔,见证着火箭军官兵的为民真情。据统计,近年来,火箭军部队累计协调筹措资金7100余万元,结对帮扶130多个贫困村,实施帮扶项目730多个,帮助1470多个贫困户脱贫摘帽。
特色产业拓宽致富之路
金秋十月,北京。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某基地保卫处处长伊占伟,成了新闻人物。
“脱贫攻坚关键要创新思路!”这是他的帮扶心得。工作中,伊占伟探索推进“互联网+产业+旅游”扶贫模式,扶持驻地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先后协调筹措资金200余万元,援建了100口鱼塘,带动游客量增加60%,泉水鱼销售额增长80%,帮助群众把草鱼养成了“金鱼”。
在火箭军部队,像伊占伟这样的不只一个。多年来,火箭军广大官兵深入调研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定实措施,做到帮扶对象精准到村到人、帮扶职责明确到旅到团、帮扶行动精确到点到位,取得了很好效果。
吉林省通化县东胜村暖水屯,水流潺潺,自然景观优美。但由于种种原因,居住在这里的几十户人家世世代代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苦日子。从贫困户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帮扶村最急需的项目抓起。为此,火箭军官兵走村入户走访,瞄准制约发展的“穷根”,筹措资金60多万元支持村民将民宅改造成东北风情特色小院,蹚出了一条“民宿+生态旅游”的扶贫路子。
土墙村是位于红土高原上的贫困村,世代居住着彝、苗、白、回等4个少数民族。由于地处高寒山区,产业结构单一,多数群众家庭困难。为此,火箭军某团官兵协调驻地农业专家为村民传授科学种植技术,引导村民种植了三七、天麻、花椒等特色产物。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帮助搭建起电商平台,助力苗乡彝寨村民逐步走上致富路。
治穷拔根共享美好生活
在昆明市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意气风发的经理高锐钧正在处理一家公司的信贷申请业务。几年前,高锐钧还是云南大学一名贫困学生。因为品学兼优,他连年获得“火箭军奖学金”,才顺利完成学业。
扶贫先扶智。多年来,火箭军官兵把教育扶贫当作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治本之策,以民族地区贫困学生为重点,积极开展助学关爱活动,先后与新疆大学、青海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等西部高校的贫困学生建立资助关系,设立了“火箭军奖学金”。在此基础上,还经常组织官兵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累计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资助少数民族大学生3000余人。
如今,受资助的学生中有64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86人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奖励,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留在了西部工作。
“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多办群众无力解决的事,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努力让困难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火箭军官兵的共同心声。实践中,他们了解到,一些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为此,他们组织所属医院专家,组成医疗小分队深入乡村开展巡诊义诊活动,通过开展帮带学技术、捐赠医疗器械、培训医护人员等活动,为群众留下了一个个“不走的医疗队”。
同时,他们还发挥医疗卫生部门的作用,与驻地67个县、乡医疗机构建立对口支援关系,积极参加“爱心光明行”“万人复明工程”等医疗服务行动,为数十万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