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历来是军人生死观的最高境界。军人能打胜仗,对党忠诚的铮铮铁骨不可无,敢于冲锋的雄风锐气不可少,不惧生死考验的牺牲精神不可丢
回望10位全军挂像英模走过的人生历程,尤其是生死时刻释放出的那股能量,犹如一颗颗“精神原子弹”,让天地动容。在那一刻,军人的荣誉、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得到了最为完美的诠释,升腾在万里苍穹,激荡在人们心中,化作了永恒的山脉,化成了不朽的军魂,化为了顶天立地、照耀千古的民族精神。
从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到倒在抗洪一线的李向群、隐姓埋名为强国的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张超……10位全军挂像英模虽然生于不同年代,担负着不同使命,奋战在不同战线,但在面临生死的那一瞬间,无一例外,都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放下小我,用生命和热血践行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他们并非不珍惜生命、不热爱生活、不留恋亲人,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丰富情感,只不过在他们的心里,还有比生命更为宝贵、更为崇高的东西,那就是国家的尊严、人民的利益,军人的荣誉、使命和责任。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他们却用最为执着的信念、最为坚定的行动、最为无畏的选择,演绎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生死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正如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但到底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彰显信仰追求,体现精神境界,检验气节品质。军人因打仗而存在,因使命而崇高。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还是铺锦叠彩的和平年代,军人随时随地都要面临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这种考验,经常表现为一种狭路相逢、一种自我选择、一种条件反射。也正是那一个个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诠释了军人生死观的深刻内涵,铸就了崇高与伟大,谱写了最为壮美的英雄史诗。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英雄的情怀、英雄的本色、英雄的精神,难以与生俱来、一蹴而就,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和不懈奋斗,是融在灵魂深处的大爱情怀和高远追求,是对生死观的深邃思索和身体力行。林俊德26岁走进罗布泊,扎根大漠深处一辈子,参与了我国的全部核试验,用生命的光和热,为共和国创造出“太阳”和“惊雷”;张超常年驾机翱翔于海天,曾在超气象条件下探路迫降,挑战过“世界上最危险”的着陆区……他们之所以不畏风险、不惧生死、不怕牺牲,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把军人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在他们看来,生命诚可贵,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则更加高尚,人生的真谛、军人的价值就在这种牺牲奉献中得以实现。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历来是军人生死观的最高境界。军人能打胜仗,对党忠诚的铮铮铁骨不可无,敢于冲锋的雄风锐气不可少,不惧生死考验的牺牲精神不可丢。阔步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程,我们应积极从全军挂像英模身上汲取丰厚精神营养,深切感悟他们不忘初心、勇于牺牲的使命担当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让英雄的血性基因在身体里流淌,把生死观作为军旅人生的重大课题和重要考验,全力锻造绝对纯洁、献身使命的忠诚品质,涵养心怀大我、心向胜利的大爱情怀,培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坚决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以青春之我击水中流,以奋斗之我奋楫争先,以奉献之我强国兴军,把青春热血洒向军营沃土,推动强军事业劈波斩浪、扬帆远航,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在献身使命中谱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作者单位: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