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不能临上轿才扎耳朵眼


■孙世浩

过去,有女子出嫁戴耳环的风俗,耳朵眼都是提前扎好的。如果临出嫁上轿时,再匆忙扎耳朵眼,显然是为时已晚了。

在现实多变的世界里,谁能预知未来?如果巧遇花落自家的意外之喜,固然不错;但倘若遇上悄然而至的急难之事,又如何应对?

《诗经》上说:“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在未下雨时,鸟儿便啄剥桑根皮来修补巢穴。黄石公在《素书》中告诫:“患在不预定谋。”人们蒙受灾祸往往是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古人的话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防患于未然,就要未雨绸缪,提前扎好“耳朵眼”。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刘伯温在《郁离子》中用一则寓言故事,为我们阐述了其中的缘由:从前太冥主宰不周山,河水冲进那里的山洞,山石将要裂开。老童走到这里便为之担心,告诉太冥此山将要崩裂。太冥怒,以为妖言。老童又告诉太冥的侍臣,那些侍臣也大怒,认为天地崩山才崩。不久,洪水之神康回路过这里,“以头触其山,山之骨皆冰裂,土隤于渊,沮焉。太冥逃,客死于昆仑之墟,其臣皆亡厥家。”太冥及其侍臣恃陋而不备,犹如燕巢于幕、鱼游于鼎,等到醒悟时已经来不及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亘古不变的道理,世人却难以行之践之。翻阅史书,诸如临上轿才扎耳朵眼的故事比比皆是。东晋十六国时,前秦丞相王猛临终前曾告诫苻坚不可图谋伐晋,而要铲除鲜卑、西羌等归降贵族。苻坚不听,本末倒置,逆势而为,在淝水之战中把“抽鞭断流”的优势化为“风声鹤唳”的残局,最终遭羌人姚苌杀害。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带兵打仗更需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三国时期,魏国派遣大军南下进攻吴国,兵至精湖,伏波将军满宠率领诸军行进在前,与吴军隔水对阵,嘱咐诸将:“今夕风甚猛,敌必来烧营,宜为之备”。夜半,吴军果然前来偷袭烧营,满宠有备无患,掩击破之;清朝将军年羹尧攻打青海的时候,部队扎营,他突然传令:“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将领不解其意。及至次日,遇上淤泥深坑,令各将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遂破藩人贼巢。由此看来,晴带雨伞绝不是画蛇添足,饱存余粮也不是多此一举。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我党我军深谙此理,在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上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部署。1945年9月,中共中央果断作出《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部署的指示》,派遣大批干部和11万大军挺进东北,并准备了适度规模的机动作战部队,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扎实基础。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中央军委就成立东北边防军,要求空军、炮兵、装甲兵加紧训练,以备不测。“常添灯草满添油。”我党我军正是凭着这种站位和筹谋,为泱泱中华的快速发展铺就了一路春色。

悠悠万事,备战为大。在备战打仗上,从来不能有“临时抱佛脚”的思想,必须提前扎好耳朵眼。一部战争史证明,防备“狼来了”的最佳方案不是坐等靠,而是要在平时练好屠“狼”术。指挥员身系国之安危、军之荣耀,首要的是把自己锻造成备战打仗的行家里手。如果沉迷于昨日的经验,做不到超前谋划、科学布局、系统设计,就很难抢占未来战争制高点。

毛泽东同志曾说:“要准备打仗,准备没有坏处……你准备好了,敌人就可能不敢来,它打来了也不怕,有办法对付。”新时代的军队指挥员,决“不能临上轿才扎耳朵眼”,要把未来战争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想透,把可能出现的敌情谋深,把可能用上的预案备齐。唯有如此,才能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在战场上“胜似闲庭信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