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接地气!”尽管从事新闻工作多年,但经济日报总编室编辑周剑依然感到这次调研采访让他受益匪浅。
参加此次中国记协举办的全国新闻界践行“四力”江苏行活动,周剑捕捉到不少新闻“活鱼”。跟他一样,来自中央和地方46家新闻媒体的55名编辑记者,在一周内,通过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挖掘出一个个中国好故事,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格局、有分量的精品力作。
为编辑记者们的好作风点赞
走乡村、访农户,比作风、赛作品。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快、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强的省份之一,江苏省有很多典型人物和故事值得挖掘。
“随身带着笔和本,一旦有个好线索得马上记下来。”中国财经报要闻部副主任李存才说。作为一名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老新闻工作者,他不愿放过任何一次采访机会。
老同志的作风感染了80后吴瑕。作为现代快报编辑中心副主编,吴瑕在江苏工作了15年。此次采访调研中,一些老朋友看到她刊发的稿件后,或邀请她“聚一聚”,或要来“看望看望”,都被她婉拒了。
“先有好样子,再写好稿子。”正是这份对新闻事业的敬畏之心,激发了编辑记者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好作风是践行‘四力’的基础。”中国记协国内部曹燕说,“我要为大家的好样子点赞!”
好点子是通过发问碰撞出来的
“华西村是老典型,苏州工业园也常见诸报端,如何写出新意?”新华每日电讯报总编室副主任卢刚,站在华西村的田埂上不禁发问。他了解到,村里几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农民,都有本科以上学历,还曾被派到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
“高学历农民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带着问号,卢刚采写了《改革开放看苏南,40年来一缩影,未来社会在引领》一文。
“问题倒逼抓‘活鱼’。”卢刚和几位同行不谋而合。央广网记者王启慧从百姓获得感中找到了华西村村民“幸福的秘密”,中国网记者黄磊在“吃‘改革开放饭’长大的华西村”中探寻如何突破思维桎梏……一个个奋斗、创新的故事从编辑记者的笔端流出,勾勒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改革图景。
带着问题采访,上海“澎湃新闻”长三角新闻中心主任李克诚发现了苏南地区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各级党委政府如何从偏重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转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这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李克诚说,许多问号还要在今后的新闻实践中寻找答案。
“站在阳光下”讲好中国故事
苏州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大楼里,最醒目的是该公司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展板,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他们的组织生活会、党务公开、党费收缴管理等一件不落,这让许多编辑记者感到惊讶。
“我们是江苏省首家成立党委的互联网企业。”该公司党委副书记靳彩娟介绍说,从只有9平方米办公室的小公司发展到今天,他们在吃透党的好政策基础上求发展求创新。和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样,红豆集团、海澜集团等民营企业也十分注重党建工作。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坚守正道、守正创新。”河南大河网编辑赵红玲感慨地说,作为新媒体更要有喉舌意识,自觉地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
“守正创新”是采访调研期间出现的高频词。曾参过军、上过战场的江苏南通日报记者杨新明说:“不管媒体如何发展,媒介形态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守好‘党管宣传’之正,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在变与不变中实现新闻人的理想和价值。”
“站在阳光下,才能讲好中国故事。”编辑记者们在采访调研中都有这样一种感受。他们说,唯有饱含真情采写更多正能量的“干货”“硬货”,才能为大众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新闻报道有品质、有格调。无疑,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