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18》印发全军后,部队掀起一股学理论的热潮。不久前,军委机关组织首次理论服务走基层活动,又一次把鲜活的理论送到部队。官兵认为:“带着温度的理论,不但易学而且我们愿学。”
“真理往往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把理论的生命力讲出来、讲鲜活,理论便有了温度。理论怎么讲才能冒热气?关键在于贴心尖、接地气。这次理论服务走基层活动,摒弃“机关准备什么,部队就听什么”的模式,先调研把脉、后坐诊开方;改变“在礼堂讲大课多,在一线讲微课少”的状况,把课堂设在任务区、帐篷内、沙盘边、战车前。他们通过理论精讲、互动交流、微课示范等方式,让战士尝到了理论的甜味。
笔者曾就理论学习,在基层连队搞过一次调研。有战士讲,对于一些问题,他们知道正确答案,但通往这个答案的思路却想不透、理不明,自己说服不了自己。还有战士讲,理论课听了不少,也知道理论重要,但理论为什么重要、怎么起作用,心里一直不清楚。由此可见:战士是渴求理论的,但他们需要的理论是清晰透彻、生动鲜活的,否则难以廓清思想迷雾;教育者先要受教育,如果对于理论没有清醒的认知,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战士的头脑是土壤,教育者如果不看土质、不辨风候,理论扎根就非常难。现在有的理论课之所以“台上热乎乎,台下晕乎乎”,有的战士之所以“一提到理论,就想到枯燥”,与教育者的态度、理念和能力不无关系。有的教育者认为,“理论本来就是高端枯燥的,听着枯燥很正常”“理论只适合在大课上讲”。他们不重结合、不会结合,满足于读报纸、念文件、提要求,凌空蹈虚、抽象说教。如此讲法,虽然降低了难度、不会出差错,可理论的魅力也大大消解,甚至无形中在官兵与理论之间筑起高墙。
枯燥绝非理论的原味,冰冷绝非理论的体温。首次理论服务走基层活动,不仅迎着基层走,也迎着官兵的心尖和思想疑惑去。“学理论和打靶有什么关系”“‘物化’的时代为什么不能随波逐流”……理论服务小组一路行走、一路解答,这样的问题他们遇上不少。某堂课上,一位专家干脆放下教案、抛开电脑,搬来马扎坐在战士中间,把大家的困惑一个一个地解开。授课结束后,掌声如雷。这堂课,这位专家也收获很大,他深有感触地说:“一次成功的理论服务,必定是一次深入的思想沟通。”
向下走、入人心,这是理论教育的一贯传统。当年,为启发工人自觉,毛泽东同志深入安源矿井,他对工人们讲,“一个小石头,一脚就踢开了;要是把小石头堆在一起就不容易搬动了。”工人们听了豁然开朗,明白了“组织起来才有力量”。井冈山时期,为号召大家坚持根据地斗争,毛泽东同志以杨柳为喻。他说,工农革命军要像杨柳一样,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革命是为了劳苦大众,要像杨柳一样,将来好给后人遮阴。老一辈革命家讲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深刻,就像暗夜中燃起篝火,暖人心、动人心。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习主席对理论武装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如今的青年官兵思想更活跃,与外部世界联系更紧密,头脑中等待拉直的问号也更多。让理论带着温度走向官兵,我们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改变供需模式,弄清楚他们爱听什么、想要什么,采取“分众化滴灌”;改变说理方法,情理兼容、事理结合,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只有这样,官兵才能充分感受到理论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
(作者单位:第74集团军某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