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开在唐诗里的菊花


■茹喜斌

我时常惊叹唐代诗人痴于菊花的深情和大爱,也陶醉于他们吟诗菊花的恣意和潇洒。我相信,唐朝遍野的菊花,寄寓着诗人的情怀向往和悲欢离合,寄寓着诗人的千年风情和浪漫思想。唐朝的菊花,当是诗人的心蕊情卉吧。

唐诗里的菊花,凝聚着诗人的灵魂。诗人与菊,实为身魂合一之相融。吴履垒《菊花》写道:“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此菊已非菊。绰然岁寒,神韵清秀,西风不落,宁可抱枝自枯,决不堕于世俗,是为诗人心智之灿烂、品德之写照。“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此为幽人高士之菊。居宅四周篱笆环绕,秋菊满目向野怒放,足见心之素简,性之淡雅。诗人那挥手尘嚣痴恋山水之情,诗人那栖身世外特立独行的态度,宣示着不闻尘事、作别俗念的抉择,凸现出高人逸士的襟怀与风度。

菊花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在诗人挥毫泼墨的笔下,常有承载心怀感伤之奇葩。“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张籍《重阳日至峡道》)别家异乡,欲饮无花,故难能登高赏菊佩戴茱萸。在安史之乱之际,这当是诗人心中的悲惨之花吧,暗含着多少感伤和无奈、怅然和凄怆。“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人历经战乱,漂泊辗转,虽想借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以寄思乡之情,回望长安却是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淤血涂地,四处断壁残垣,灼灼菊花也被乱军践踏得凋零落败。诗人怜菊感伤中赋蕴多少离乱苦恨,难言悲痛。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菊花之上,露珠成泪,饱含着诗人无限的感伤。身在天涯,心系故园,家事国事两相融,思念尽在不言中。

唐诗里的菊花,在景换情移中灿烂着诗人的情操。那素洁优雅,芳香四溢,那置身乡野,毫无自馁,那君子之德,隐士之风,壮士之志……激荡着诗人的情思,蓬勃着诗人的灵感,诗人之菊就有了千年不凋的光彩。元稹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伫立菊前,忘情夕阳中,那菊之傲骨与坚贞不就是诗人不畏权贵、直以敢言的化身吗?不就是历尽贬谪亦洁身纯粹的写照吗?郑谷在《菊》中吟道:“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菊花虽置身野乡池岸,却高洁清幽,晶莹明艳,香飘四野;瓦松虽踞高位,却也是百无用途,形神委琐。此菊有不羡高位的品质、不慕荣利的淡定,当是日月昭昭之风范。

唐诗里的菊花更被赋予生命的大气,多有激扬气魄,战天斗地宏愿。读黄巢《题菊花》,总让人顿生豪情万丈。“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之菊,当是要改天换地打破社会之不公。另一《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读来更为壮观雄奇,满城尽开,遍地金甲,轰轰烈烈,如火燎原,有着傲骨凌霜的劲节,摧枯拉朽的凌厉。“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无愧马上打天下,笔下写壮志的英雄。一曲菊花把唐代菊花诗推向了雄壮豪迈的境界,以俏奇瑰丽,恢弘气魄,塑造了诗人身披甲胄、剑指千里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黄巢之菊充满激情,脱孤脱俗,想象奇瑰。其意其景,宣示着诗人宏伟的抱负。

唐诗里的菊花,因时不同,因人而异,因势而别,诗人或赋采精绘,或传情言志,无不飞扬生命的个性、思想的锋芒。欣赏唐诗里的菊花,不仅能走进心灵的世界,更能重新审视雄奇的大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