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珍藏着一双“沂蒙红嫂”牌草鞋,是前几年他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时带回来的纪念品。这双草鞋很精致,是用玉米皮编织而成的,穿上很舒适,还有按摩足底的功能。
爸爸说,草鞋对于沂蒙老区人民来说,也是寄托着特殊的红色情结的。沂蒙山高,挡不住拥军支前;沂蒙水长,诉不尽鱼水情深。“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唱出了沂蒙老区人民对共产党、对解放军的深厚情感,激励着解放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提起沂蒙山,陈毅元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爸爸对草鞋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从记事起就穿着草鞋,跟着我的祖父和曾祖父下地干活。爸爸在上小学参加助农劳动时,还学着自己编草鞋,但编出的草鞋又磨脚又硌脚,还不跟脚,穿不了几天就散架了,他特别佩服老一辈人编草鞋的功夫。
爸爸很珍惜这双“沂蒙红嫂”牌草鞋,一直不舍得穿,就像四十多年来对奶奶亲手做的布鞋一样的感情。爸爸说,改革开放之前,家里人穿的衣服和鞋都是奶奶利用晚上时间,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因为白天要下地干活挣工分,奶奶只能利用晚上为全家人做衣服和鞋。那时物资极为匮乏,要凭布票才能买到白布,买来白布后需要自己用锅煮染料,染成带颜色的布;火柴、灯油也都是凭票供应,肉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家里来重要客人或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点儿肉。为了区分家里几个孩子和大人鞋底的大小,奶奶用旧报纸剪成“鞋样子”,夹在书本里备用。每逢快过春节时,奶奶就格外忙碌,为的是能给家里每人赶做一双新鞋。
爸爸对奶奶做的布鞋特别地珍惜。有一次,他参加助学劳动时,鞋底不小心被钉子扎穿了,脚也被钉子扎出了血。回家后,爸爸给奶奶说起布鞋被扎破了,对脚被扎伤只字未提。奶奶仿佛察觉到什么,一下把爸爸的鞋脱下来扔到一边,当看到爸爸的脚底上的大块血印时,猛地把脚揽进怀里,抚摸着、轻揉着,心疼得直掉眼泪,嘴上嗔怪着说:“你这孩子!你这孩子!鞋坏了咱换新的,脚扎坏了怎么办?都怪这鞋不结实!”由于那时的鞋底是把旧布头一块块用糨糊粘贴,晾干后几层摞在一起再缝起来的,根本没有如今的橡胶底结实,而且一年到头就穿一双鞋,经常不是脚后跟那里磨破,就是大脚指头处顶穿。所以,爸爸天天盼着的就是早点过新年,能有新鞋穿!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休闲旅游也成了乡亲们的重要收入来源。很久都没有人穿的草鞋,如今也“升级”为“纯绿色养生保健鞋”,成了畅销海内外的旅游纪念品。我们一家人的鞋也多次更新换代,稍旧点的鞋大多被“冷藏”和“裁员”了。但爸爸经常讲,树高千尺不忘根,生活好了不忘本。生活改善了,日子过好了,但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爸爸的草鞋情,成为我们家的一段佳话,也激励着我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在实现强国强军梦想的征程上,传承好红色基因,接好革命的接力棒,不懈奋斗,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