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上个月那场跨昼夜实弹射击演练的经历,新疆军区某炮兵团修理技师胡斌至今感触颇深。
那天,在向某预定地域快速机动途中,某新型战车突然“趴窝”,胡斌带着2名技术骨干迅速前出排除故障。20多分钟过去了,3个人急得满头大汗,却迟迟找不到故障原因。
“开启远程诊断系统,请求专家技术支援。”紧急关头,他们邀请厂方专家视频连线远程指导现场抢修,很快顺利排除故障。
“没想到新系统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没想到效率会这么高。”走下演训场,胡斌一连直呼两个“没想到”。今年5月,某军工厂家来团开展装备定期巡诊服务,双方共建的远程诊断保障模式初见成效。
“保障力就是战斗力。”该团保障处处长王建新介绍说,这次“趴窝”装备之所以能够很快重新投入战斗,得益于他们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模式,通过部队需求和企业服务实现无缝对接,有效缩短了装备维修时间。
前些年,部分新装备陆续列装该团,这些武器装备科技含量高,非专业维修人员很难排除故障。同时,有些老装备配发时间久远,厂家已停产多年,一些零部件和维修器材配件准备困难,这给维修保障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只有深度融合,装备才能更快形成战斗力。”基于这种认识,部队和企业双方达成共识,决定探索出一条军民融合新路子。
请进来教,走出去训。该团与装备生产厂家达成协议:厂家采取上门服务,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进行教学;团里则依托上级填报需求,每年定期选送部队维修技师参与培训实践,全程跟随执行维修保障任务。
谈及人才培养方式带来的变化,反坦克营驾驶员、四级军士长殷鹏感触很深。新装备列装之初,作为第一批参加火炮驾驶培训人员,殷鹏逐渐成为连队装备维修技术“大拿”,由于连队保障队伍能力偏弱,一有大项任务保障都离不开他,休假常常一推再推。如今,情形则完全不同。殷鹏告诉笔者,团里像他这样的“大拿”,很少再面临“离不开”的尴尬。
遭遇尴尬的不只是殷鹏,还有该团装备股股长黄后赛。前几年,该团机动数千公里奔赴高原演习,某型运载车在高寒环境下故障频发,由于该型装备已经停产多年,一些零部件采购困难,一度影响了部队正常训练,为此黄股长连着几天都没睡好觉。
在“融”字下功夫,在“合”字使长劲。演习结束后,团里决定借助企业资源和技术优势,建立起应急保障通联机制,吸收驻地维修企业人员参与装备维修工作,使其熟悉装备性能,掌握维修工艺流程和相关保障程序,一旦实战需要,随时方便调遣。
企业来助力,保障有底气。在维修保障上,遇到重大演训任务,他们还邀请企业技术员伴随保障,必要时采取视频连线的方式处置突发情况,共同破解装备维修难题。3年来,部队修理骨干在企业专家的帮助指导下,成功革新出多种维修器材和工具,绘制出近百张零部件图,有效提升了装备保障效率。
上图为企业技术员向官兵们传授装备维修技巧。 李仁锡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