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德国媒体报道,去年新交付给德国联邦国防军(下文简称德军)的97件大型设备中,能使用的仅有38件,不足总数的40%。其中,71辆“美洲狮”装甲战车中只有27辆可用、8架A-400M运输机中只有4架可用、7架“虎”式攻击直升机中只有2架可用、4架“台风”战斗机中只有1架可用。这些数据不禁令人瞠目结舌——这还是那支在欧洲大陆数一数二的军队吗?德军的新兵器如此不中用,原因究竟何在?
德国军工质量急剧下降,造成武器装备整体质量堪忧。众所周知,无论是在民用还是军用领域,德国向来以精密的制造工业闻名于世,很多经典的兵器均曾以“德国制造”为荣。然而,近年来“德国制造”这一光环却大为失色。去年年底,德国造船联合体制造的“巴登·符腾堡”号护卫舰遭德军退货返厂,原因令人啼笑皆非:该舰在长达1年的服役测试中暴露出的软硬件“重大缺陷”令德军“难以接受”。更为严重的是,在阿富汗作战期间,德军装备的G36突击步枪在高温环境下射击精度大幅下降,造成3名士兵阵亡。为此,德国国防部甚至与制造该枪械的黑科勒·科赫公司对簿公堂,要彻底淘汰掉G36突击步枪。2015年秋,德国军事历史与社会科学中心发表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参加北约“三叉戟接点”演习的约800名德军士兵中,只有8名士兵完全信任自己的武器,高达43%的士兵对自己的武器“不完全信任”或“不是很相信”。由此可见,德军兵器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
从深层来看,德军兵器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装备本身设计制造的原因,更多的则是兵器以外的因素。
军队缺乏明确的任务牵引导致德军发展建设的迷茫。冷战结束后,德军经历了数次战略调整,逐步由处于冷战前沿的国土防御型军队,转变为更多参与国际事务的对外干预型军队。目前,德军一共参与了13项海外任务。其中,既有在联合国框架下的马里地区维和行动,也有在北约框架下的阿富汗地区国际反恐行动,还有欧盟框架下的欧洲集体防御任务。与过去专注于国土防御任务不同,这些多样化的海外任务目的不同、性质不同、行动样式不同,对军队建设的需求也不同。与多样化任务日益增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在军事建设上始终没有明确的指向和目标,浪费了大量的军费。《德国之声》的一篇报道称,德国联邦审计署指责德军,由于多个武器装备合同中糟糕的项目管理,犯下严重错误,造成数千万欧元的损失。
德军内部导向偏差严重影响战备水平。除了兵器本身质量水平的高低,更值得关注的是使用和维护这些武器装备的官兵。2016年德军参加了北约在挪威举行的一次军事演习。在这场为期4周的演习中,部分德国士兵因为工作时间超过了规定的加班时间上限而离开。人员短缺和精神动力不足使德军的军事训练水平出现下滑。据德国联邦审计署统计,德军去年有900个已支付费用的模拟器飞行小时无人参训。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