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把“千分制”算得更准

■齐 霁


从陆军合成部队开展跨区基地化训练以来,导演部采用《千分制检验评估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千分制》)量化评估部队战斗力水平,依据作战阶段、战斗力构成要素,引入数理分析、统计学原理等先进理念,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评估不精准、难量化等问题。随着《千分制》在全军演训活动中的普及推广,如何让量化数据更为真实地反映作战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部队战斗力建设,需要认真研究探索。

构建基于作战能力的指标体系。作战能力是部队遂行任务的基本支撑,也是实兵演习检验评估的核心内容。在《千分制》指标体系构建中,应突出作战能力这条主线。按作战能力分配权重系数。现行《千分制》的权重分配原则,主要依据作战阶段对作战全局重要性及其作战行动复杂性制定,把需要检验评估的作战能力以评估项目的形式分散于作战阶段。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与作战进程保持一致,提高了实际运用的可操作性,但以作战能力为评估导向的特征并不明显。因此,在作战全程以及各阶段的权重系数分配中,应增加从作战能力维度出发的基本考虑。按作战能力分解指标层级。作战能力构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传统划分的战场感知、指挥控制、机动投送、整体打击、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六种主要能力是顶层指标,由多级下层能力复合而成,应据此建立完善多级评价体系。比如综合保障能力,应由战斗保障能力和后装保障能力共同组成,其中,战斗保障能力应涵盖通信保障、防化保障、工程保障等子能力,后装保障能力应涵盖卫勤保障、油料保障、弹药保障等子能力,便于具体定位战斗力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按作战能力分析演习数据。深度挖掘实兵演习第一手数据信息,在梳理各阶段得分情况以及具体问题清单的基础上,增加按作战能力统计分数的内容,将部队战斗力特质以数据分析的方式体现出来,既可为上级选将用兵提供基本参考,也可为本级补差训练提供准确依据,充分发挥量化评估对部队训练的牵引作用。

优化基于精确理念的评估流程。人们常用“战争的迷雾”来形容战争中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作为拨开“迷雾”量化工具的《千分制》,其生命力就在于评估流程的精确性和系统性。精准采集评估数据。用演习方式模拟战争,只能无限接近,无法真实还原。因此,根据一千多个采分点评估作战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简化模型,每个采分点都应发挥应有的检验评估作用。由于信息采集工作量大、时效性强,应采用逐一验证模式,对照《千分制》列出得分项和扣分项,把得失分的理由都要讲清楚,确保数据采集更为客观准确。定量拟制评估标准。《千分制》量化评估的精髓不仅在于整体架构的量化,更为核心的是末端指标的量化。拟制评估标准应多用数据说话,少一些“是否”“能否”等定性表述,可以采取参照训练考核大纲、应用作战仿真系统、加装实兵交战系统等多种方式,形成数据化评估标准体系。系统运用评估方法。未来《千分制》发展,应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系统评估平台,导调人员利用手持PDA数据采集终端精确录入各类信息,与评估系统互联互通,利用智能软件将数据汇总、分析、评判,以系统评估为主体,人工评估适度参与修正,建立基于作战数据的科学评估方法。

改进基于实战需求的计算模型。作战能力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鲜明特征,为避免淹没具有实战特征的关联因素,应改进简单线性加权的计算模型。基于作战能力的差异性。兵力编成区分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与之对应,作战能力也区分直接作战能力和间接作战能力。战场感知、指挥控制、机动投送、整体打击是直接作战能力,全维防护、综合保障是间接作战能力,通过服务直接作战能力发挥效益,在计算中应体现出二者对整体作战能力贡献方式的差异。基于作战进程的时序性。为充分发挥练兵效益,跨区基地化训练采用回合对抗制,即在前一回合现有态势基础上局部调整,尔后组织下一回合对抗。但在作战能力评估中,不能把各阶段孤立起来,应充分考虑作战进程的时序特征。基于作战效能的累积性。随着作战阶段发展,作战力量消耗大幅增加,对作战效能的影响也将呈现出非线性递增规律。特别是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两种间接作战能力,对整体作战能力的贡献,是通过直接作战能力的变化积累表现出来的,在计算模型中应体现出其在作战全程对直接作战能力的维持作用。比如,综合保障能力在战斗持续较长时间后就会愈发重要,部队能否持续作战更关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