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强军力量


■张凤坡

近日,由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在军事领域,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是实现强军目标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给我们留下浩若星河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财富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是无声的奋进号角。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流行数千年经久不衰,是历史长河中古人与今人共认的“瑰宝”。这些年来,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之类的节目一直受到热捧,就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偏爱。诗词歌赋让人们高雅而又灵气,智慧而又深远,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背诵几句诗词。

我国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尚武精神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描写尚武精神的诗词歌赋如遍地黄花一样多。从“我出我车,于彼牧矣”,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再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些军味十足的诗句,无不读来让人血脉偾张。实现强军目标,需要伟大而又激昂的军旅传统文化。正如阎肃同志所说:“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怎能拒绝这种意义非凡的“风花雪月”?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优秀的诗文、故事、仪式等让一代代军人挚爱并产生强烈的爱国观念和练兵备战激情。这种来自文化“软实力”所产生的价值观,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激发军人内生动力的有效“催化剂”。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时刻,以打造强军文化推进练兵备战的价值导向功能更加明显。

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不是简单听听古人的故事、学学古人的战例、背背古人的诗词,而是要在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找准革命军人的时代坐标。文化的魅力在于能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激发人潜在的动力。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检验、得到人类几千年认可的精神财富,其重要作用是校正人的价值观念,树立进取意识。对于部队而言,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纯正军人的武德,明确为何当兵、为谁打仗的道理,另一方面可以培育战斗精神,引导官兵英勇杀敌、不怕牺牲,视民族大义高于一切,以做英雄为荣。

人民军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强军兴军必须传承的红色基因。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林俊德、张超、王继才等英模们心怀家国天下,矢志强军建设,他们的事迹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对当代军事文化的诠释,是传统文化激发强军动力的生动体现。

社会在不断发展,战争形态在不断演变,但无论出现怎样的变化,军事文化对强军事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变。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赋予军事文化新的内容,让文化扮好“打赢先锋”的角色,这是历史赋予传统文化和军事文化的使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