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北京,寒风微袭。一大早,记者如约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东路的一处军休所,见到了新四军老战士卢辉。
“现在的国防科技发展真是了不得啊!”看到记者进门,手拿报纸的他欣喜地指着“我国成功发射第39、40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报道激动地说。
卢老的一生,壮阔恢宏。15岁入伍的他,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和试验工作。离职休养后,他仍然一直关注着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
“读书看报,是他的一大乐趣。”卢老的女儿卢梅告诉记者,父亲每天都会翻阅报纸,看到有关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动向时,还会剪贴下来、做好记录,以便研究时备用。如今,在卢老的书房里,这样的剪报册已堆满大半个书橱。
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寿登耄耋更不易。而93岁的卢老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腿脚灵活。跟人聊起自己的经历,卢老总是很感慨。他说,凡事多公少私,心态平和,大局为重,一切都会变得简单。
1955年的冬天,卢老至今印象深刻,正是从那时起,他的人生走向了另外一个轨道。率部参加完解放大陈岛的战斗后,被授予少校军衔的他本想以岛为家长期驻守,却被组织派往原南京高级步校学习。在那里,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取得的进步。毕业时因成绩优秀,他被分配到原防化兵学校工作。
“当时,从南京调到北京,自己心里还是有些纠结的。”卢老回忆道,从个人角度来讲,自己已由海岛进入大城市,享受着校官待遇,爱人也随军,家庭生活温馨而幸福。但纠结归纠结,他告诉自己“一个人不能总是打自己的如意算盘”。
到北京报到后,组织让卢老负责教学任务繁重的化学系。期间,并不是专业出身的他虚心学习,一方面抓党组织建设,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完善教学工作。后因院校调整合并,防化学校新校址设到了浙江省江山县。一家人从北京大都市迁往小县城,卢老一如既往,心态坦然。
这份坦然伴随着卢老之后的多次选择。1964年9月,新学期开课不久,卢老正忙于研究课程改革方案,突然接到“去防化研究院工作”的通知,而且“限一周内去北京报到”。事发突然,但卢老反应如常。组织找他谈话征求意见,他表示:“从我个人来讲,搞教学工作已经六七年,比较熟悉,搞科研工作相对陌生。但作为革命军人,我服从党组织决定,再从头学习吧!”同年10月,他再次举家搬回北京昌平阳坊镇,到防化研究院报到。
此后,卢老多次率队到西北大漠执行试验任务,工作岗位也几经调整,但始终没有一句怨言。
1972年3月,卢老从西北回到原总参防化学技术研究所工作。1975年,时任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邓小平作《军队要整顿》的讲话后,各级开始整顿领导班子。卢老所在的研究所也不例外。
虽然对人民军队有着深厚感情,但当领导就转业一事征求卢老意见时,他还是做足了思想准备。卢老说:“跟军队发展大局相比,个人天大的事都是小事。既然组织作出了决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就应该服从。”
幸运的是,上级党委后来撤销了所党委作出的让卢老转业的决定。又过了几年,部队大规模裁军,考虑到组织的难处,卢老主动申请离开领导岗位,从事顾问工作,直到离休。
卢老离休后更加怀念部队的生活。得空,他便通过报纸、电视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发展动态。2015年9月3日,作为新四军老战士方队中的一员,卢老参加了天安门广场大阅兵。当晚,卢老翻出自己的老相册。今昔对比,令他思绪万千。他感慨地对家人说:“我这老头子的想象力,已经跟不上人民军队的发展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