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泉州:“刺桐港”上演变奏曲


■新华社记者 张选杰 李兵峰 本报记者 吕德胜

昔日海防海战第一线,今天改革开放最前沿。福建省泉州市,这座向海而生、依海而兴的城市,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滋润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惠及下,悄然上演“变奏曲”,正在实现新跨越。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又被称为“刺桐城”。踏访拥有1500多年对外开放历史的“刺桐港”,昔日繁华仿佛呈现眼前。

在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里,一艘13世纪的多桅、多舱、多层板的远洋木帆货船,虽经数百年海水浸泡、浪沙洗礼,样貌之间仍依稀可见当时的宏伟。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一件件展品再现了那段历史——商船从这里出发,前往世界各地,带回琳琅满目的舶来品,促进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融。

石湖码头上,为纪念抗倭英雄而建的“再借亭”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海防重地。不远处,一座现代化新型石湖港正在崛起——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荒料石集散地之一。码头边的渔村,早已家家建起小洋楼,买了小汽车。

今天,浩瀚大海的不竭涛声,依旧在历经沧桑的港口回荡,而一个个海防海战前沿,早已悄然发生巨变。

位于晋江最南端的围头村,是祖国大陆距离大金门岛最近的地方。这里地势险要、泊位水深,是“正瞰大海,南北洋舟船往来必泊之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60年前的8月23日,金门炮战打响。不到3平方公里的围头,一共落下几万发炮弹,村里100多人参加支前民兵,在炮战中作出突出贡献,60多名村民荣立二等功、三等功。毓秀楼是当年炮战遗迹之一,破烂的屋顶、砖墙上的累累弹坑,都让人回想起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战火后重获新生的围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大力发展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成为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围头战地文化渔村还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围头,过去是‘英雄的围头’,现在是‘美丽的围头’‘希望的围头’。”从普通民兵成长为围头村党支部书记的洪水平,曾被评为“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个人”。他说:“一水相隔,却锁不住地缘、商缘、姻缘、民缘、水缘。当年的炮战最前线,今天成了两岸民间交流的最前沿。”

通商——围头被福建省确认为民间对台贸易的试点,不少人到台湾去做生意,也有台湾人来围头工作生活;通婚——现在嫁到台湾的围头姑娘有137人,嫁到围头的台湾姑娘也有9人;通水——今年8月5日,源自泉州母亲河晋江的水,经围头入海,通过海底管道输送至金门,有效解决了困扰金门的缺水问题。

海路迢迢、潮涨潮落,诉说不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动人故事;碧波荡漾、静谧安详,描绘不完今天踏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美丽新风景。

改革开放40年来,泉州始终勇立潮头、先行先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被确定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泉州模式”和“晋江经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泉州又在积极谋划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一艘艘外籍船舶进出,一艘艘海警、海事舰艇穿梭,日新月异的泉州,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海运物流通道,“海丝”朋友圈不断扩大,去年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720亿元,成为新时期我国扩大开放的一个缩影。

六胜塔、万寿塔……“刺桐城”一座座粗犷古朴的高塔,古时的航标,今天依然用那凝望千年的眼眸,迎送着天际白帆,守望着繁荣和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