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陈先义

金秋时节,由军旅作家唐栋创作的大型话剧《柳青》在西安成功上演。作品以老作家柳青放弃城市生活、扎根陕西皇甫村14年创作《创业史》的故事为主线,以柳青与当地村民共同生活、融为一体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成功塑造了一个植根于生活沃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民作家形象,也详尽描绘了淳朴的关中平原的风土人情和人物群像。

这样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主旋律题材,很容易写成高大虚无的一部典型模范人物的传记。但是唐栋创作的话剧《柳青》却以细腻真实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可观可感的柳青形象,呈现了一位人民作家的艺术人生。开始时,柳青的确是来体验生活的,甚至穿比较洋气的背带裤。等来到皇甫村,他渐渐被“翻身”农民的热情和农村新形势所感染,自然,他的心也进了农村,感情也进了农村。他的言语衣着都成了地道的关中农民,但柳青骨子里又很现代,他会外语,阅读量很大,虽身在乡村,但眼光并不局限,国际新闻、文坛思潮都了如指掌。这个时候,他不仅仅是为了创作,而有了一种今天作家所缺乏的使命感,进而才有了参与农村事务的种种行为,他渐渐地成了一个农民、一个乡村的基层干部。所以他笔下的《创业史》,带着关中平原的泥土芳香,当年一出版就洛阳纸贵,使柳青声名鹊起。直到今天,我们读《创业史》,依然可以被柳青对土地和人民的特殊情感深深打动。他是写土地和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他自己真正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儿子。这就是《创业史》成为不朽名著的原因。话剧《柳青》何以能催人泪下,正是因为作品把柳青的人生和《创业史》的故事以及皇甫村所折射的五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有机地融合一起,写出了一个作家与人民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的关系。

唐栋本来是一个从关中平原走出来的军人出身的作家,对这片故乡的土地,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熟悉生活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为了写好《柳青》,他依然坚持学习柳青扎根生活的毅力和决心,持久地深入故乡的土地,重新按照小说上的故事去寻找柳青当年生活的足迹,认真体验柳青的生活道路,一部《创业史》,他反复阅读数遍。其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各界推崇《创业史》,但相当多的人并不知道,《创业史》是怎么写成的,更不了解柳青是如何深入生活、又如何从生活走向艺术的,更不明白柳青以毕生精力这样实践的意义到底何在。唐栋笔下的话剧《柳青》不仅写了《创业史》中的原型人物以及故事,而且写了柳青一个作家是怎样开始和农民交朋友、后来又怎样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再现于舞台上的感人情节,更多地来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积累,也是剧作家唐栋的生活积累。

作为军旅作家,唐栋已经完成了数十部话剧创作,清一色的主旋律,清一色的正能量。但承担《柳青》这样一个创作任务,很多资深剧作家都认为,这是颇为难写的一个题目,很多人对能否写好《柳青》心存疑虑,一是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大家,二是被写的故事和人物本身就是主人公写的小说中的人物,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但是,唐栋知难而上,用多重空间的交错展示,把柳青创作境界和人生境界融合为一体,把戏剧人物和真实人物交错展现,把柳青人生和他表现的人物命运互相照应,多条线索相互交织,最后聚焦在一个植根于人民的作家柳青形象的塑造上。这种创作手法,不但为戏剧创作赋予了崭新的意境,也为同类题材的创作开了新生面。作家紧紧抓住了柳青这个人物独有的深度,回答了当下人们陷入困惑并迫切需要回答的创作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并且做了非常生动的解读。

中国文艺发展到今天,确实必须面对如何摆脱市场束缚、如何避免做金钱奴隶的诸多困惑。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倡导扎根生活,重新研究怎样扎根人民,特别是按照习近平主席要求的“用心用情用功”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就显得迫切而重要。因此,话剧《柳青》的推出就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尤其会对作家、艺术家怎样深入生活的问题带来借鉴和启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