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美丽草原“神舟”的家


■兰宁远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那诗意的语言描述的便是我的故乡内蒙古。从载人飞行到太空漫步,在故乡的草原上,我亲历了中国“神舟”的一次次壮美腾飞,当硕大的降落伞宛如太阳花般在草原上绽放时,属于草原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了。对于我,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记忆也由此定格。

额济纳,是一个地方的名字,也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摇篮。当时光步入20世纪50年代,一个英雄的部落带着抗美援朝的风尘一路而来,额济纳就不再是一片荒原,而是更多地承载起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轨迹。

沉睡千年的戈壁荒滩人马喧闹、机器轰鸣,没有来得及洗去征尘的志愿军及各军兵种的9路大军浩浩荡荡逶迤而来。共和国的导弹试验靶场在古长城的断壁旁诞生了。

靶场建设初期,乌兰夫对内蒙古的同志说:“这是咱们的光荣和骄傲。导弹靶场保密要求很高,要划定严格的军事禁区,禁区内不能有任何老百姓,旗所在地青山头一带的牧民要搬迁,尽管困难很多,我们想办法解决。”于是,4000多户牧民从最好的牧场转移到黑河下游地区。

“两弹一星”事业起步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降临了。牧民们和战士们一起勒紧裤腰带,立下生死誓言,开始了艰难的跋涉。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牧民们只要有一点粮食,第一个想到的是供应试验部队;驻地政府只要有一辆车,首先配给测试部队……

1960年初冬,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在大漠腾空而起,揭开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序幕。这个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让戈壁滩上的人们体味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群情振奋,一鼓作气,实现了导弹与核武器的两弹结合试验,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们“有弹无枪”的预言。紧接着,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他们手中飞向太空……

顺着前辈的路,我走进了额济纳。当年的试验靶场已经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被国家领导人命名为“东风航天城”。

艰苦创业的岁月已成为历史,前辈的身影也已远去,但从东风烈士陵园那一座座修葺一新的墓碑上,我知道,人们并没有淡忘他们。这里有将帅、有专家,还有年轻的战士,他们不惜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汇聚成了飞天路上的美丽云霞。

2003年初秋金黄的夕阳中,航天英雄杨利伟庄严出征,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零的突破。5年后,航天英雄翟志刚举步量天,在太空留下了中国人的第一个脚印。从神舟、天宫实现“太空之吻”,到女航天员的首次出征;从完美的太空授课到33天的全新征程……这一个个难忘的历史时刻,都是从内蒙古大地出发的。

虽然没有亲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前辈的故事却像生命中的火种在我的心中燃烧。火箭腾飞的瞬间,我在额济纳的发射场上静静地仰望苍穹,感到脚下的土地是那样坚实温暖,头顶的星空是那样深邃浩瀚。

2003年10月6日黎明,神舟五号返回舱静静飘落在广阔的草原上。牧民们给远方归来的英雄献上了洁白的哈达,每个人眼里都闪动着激动的泪花,深秋的草原已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们视草原为生命,可追随着神舟飞船的一次次飘落,回收车队和人群要一次次穿过他们的草场。几百台设备、上千吨物资器材……几十台车辆轧过的草地需要好几年才能重新长出草来,但牧民们没有丝毫抱怨,一次次默默地拖家带口离开了家园……

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呼和浩特作报告时,杨利伟深情地说:“我是从内蒙古的额济纳旗起飞,在四子王旗落地。来到这里,我倍感亲切,在此向内蒙古人民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美丽的草原“神舟”的家,在故乡的草原上仰望苍穹,我感到,那片草原永远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张开胸怀迎接天外归来的游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