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8日,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作战值班室的保密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值班员刘参谋拿起这部红机,记录了军委一号台传来的军委电话通知:九江决口,速抽调部队执行封堵决口任务……
十万火急。放下电话,紧急作战会议立即召开。集团军首长第一时间拿出了抗洪预案,邱金凯军长、张海阳政委当即给部队下达了参加抗洪抢险的命令,以集团军所属工兵团为主,抽调高炮旅部分连队组成220人的抗洪抢险堵口突击队。我作为新闻干事随队参加,用镜头记录抗洪官兵的风采。
中午1时30分,我和参加抗洪突击队的官兵,从石家庄西郊军用机场乘坐大型军用飞机紧急飞往九江。到达决口时,已是晚上时分。
决口现场气氛异常紧张,我看到先期参加抗洪抢险的部队官兵和驻地群众已有几万人聚集在那里,决口上游处还有几艘炸沉后的大舶船堵在那里。这些几万吨的大舶船虽然减缓了决口处的流速,但在洪水的冲击下,决口仍在不断扩大,堵住决口迫在眉睫。“必须重新调整堵口方案,否则,决口还会扩大,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担任指挥组组长的副军长俞森海与现场的军地领导一同定下了新的封堵决口方案。任务明确后,军地迅速行动,一场封堵决口的战役再次打响!
老百姓听说中央派来了200多人的堵口部队,心里一下踏实了许多,支援抗洪的热情空前高涨。运输抗洪材料的大卡车紧拉快跑,出租车,只要是抗洪官兵乘坐,一律免费。
中央军委从我所在的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急调抗洪突击队参加封堵决口,是因为这支部队曾在封堵1996年8月河北滹沱河饶阳大堤的决口中,创造性地运用“钢木土石组合坝”封堵决口新技术,成功封堵了164米长的决口,被冠以“堵口部队”的称誉。如今,这支“堵口部队”要用这项堵口新技术封堵九江决口,许多条件不一样,比如:决口现场洪水流速很大,决口下游冲击量大;大堤长时间被洪水浸泡,土质松软,很容易造成大面积垮塌等。
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效率。参加堵口的官兵从决口两端开始作业,迅速采用堵口新技术,先锁住决口两端的坝头,控制决口不再扩大。而后,用钢管搭起架子,紧贴钢管把木桩打入洪水中,再将沙石袋填入其中。官兵们边搭架子,边填沙石袋,一米、两米艰难地向决口中央推进。
随着午夜脚步的临近,九江城市上空的灯光逐渐暗了下去,老百姓也进入了梦乡,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战斗,官兵们已十分疲劳。然而此时,在决口现场搭起的钢管、打进去的木桩,在洪水猛烈的冲击下,经常出现险情,摇摇欲坠的钢木土石组合坝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官兵们片刻不敢休息,一直鏖战在决口现场。
第二天,据当地气象部门预报,温度高达摄氏41度,湿度也很大。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副组长祁功元晕倒在大堤上,医护人员现场进行紧急抢救。他从昏迷中醒过来后,又投入了战斗。这位曾经在封堵饶阳决口中立下一等功的工兵处长,还和年轻小伙子一样,扛木头、打木桩,什么活都抢着干。
在现场,不时有战士受伤、晕倒,经过医护人员简单处理后,他们又主动要求继续投入战斗。苦累战士们都能承受得了,但是,随着钢管木桩不断向决口中央延伸,钢管支架承受洪水冲击的力量也在加大,大家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就在这时,俞组长发现支撑上游的几根钢管已经弯曲变形,他立即高喊,停止作业,加固上游钢管结构。官兵们迅速用钢管在大坝上游与堵在决口处的一艘大舶船连接,用大舶船作支撑,对大坝的稳固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险情排除后,钢管木桩继续向决口中央推进。此时,在决口处奋战了两天两夜的官兵体力消耗极大,有的战士手上磨出了血泡,有的战士脚长时间在洪水中浸泡,已经发白,用手一撕一大块皮就掉了下来,钻心得疼。这些都算不上什么,最让抗洪官兵心焦的是洪水还在肆虐,还在侵吞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尽快把决口堵上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8月11日上午,某高炮旅13连6名官兵在火线中入党,他们看到了越是在危险的时候,党员骨干越是冲在前面;他们看到了苦活累活干得最多的是党员。越是在关键时刻,党员们越敢于亮出自己的底色,让战士有信心、有力量。
在决口现场,休息间隙,两次参加抗洪的一连连长张国兴借了一部手机,给妻子打了个电话。他来参加抗洪前,妻子就已经住进了医院待产。受领抗洪任务后,他来不及与妻子道别,就匆匆带着部队赶到了九江。电话那端传来喜讯,也就是在那一天,他的女儿出生了。在大堤上,我们一起分享了他的喜悦。
两天来,给予抗洪官兵无穷力量的还有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老百姓每天都自发地来到大堤上,为抗洪官兵送饭、送水、送鸡蛋。
夜里是最难熬、也是最紧张的时段,洪水的咆哮声、钢管的吱吱作响声混合在一起,加上不太亮的灯光,给决口现场蒙上了一层阴森可怖的氛围。俞组长深知这一点,越是晚上进行堵口作业,越不能有丝毫马虎。他一边现场指挥堵口作业,一边把目光紧紧盯住在大坝上游加固的钢管,因为这些钢管承受洪水的拉力太大,一旦松动脱落,就会使搭起的钢木土石组合坝毁于一旦。我看到,他在决口处来回走动,反复叮嘱守在钢管边上的战士,切不可大意。这一夜,我和所有抗洪官兵一样,在打桩声中度过。
清晨,我看到炸沉在决口处的几艘大舶船上,到处躺着横七竖八的战士。他们太累了,任凭决口现场的打桩声、加油声如何热闹,他们仍然像躺在席梦思床上,睡得那样香甜。
转眼,四天已经过去了,用于封堵决口的钢木土石组合坝,也在一点一点地向决口中央合拢。官兵们已经疲劳到了极点,但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始终死死地铆在大坝上,顽强地与洪水搏斗着。
“还有三米就要合拢,大家再加一把劲。”俞组长不断发出嘶哑的喊声。这天清晨,在洪水中战斗了一夜的官兵们,抖擞精神,拖着疲惫的身躯,鼓起百倍干劲,将最后几根钢管、木桩打入滔滔洪水中。经过四个昼夜的顽强奋战,抗洪官兵们共将2800多根钢管、500多根木桩打入湍急的洪水中,架起了105米长的钢木土石组合坝,决口终于胜利合拢了,肆虐多日的大洪水被降住了。合拢的那一刻,现场沸腾了,人们欢呼着,很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历史性的一幕被我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编辑制作在专题片《飞兵降洪魔》中。后来,这部专题片被列入国家重要资料,收入国家档案馆留存。
而此时,我得知一直密切关注封堵决口进展的集团军邱金凯军长,已率领抗洪官兵飞赴岳阳参加抗洪抢险,集团军黄高成参谋长也亲率另一支抗洪突击队,前往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一带参加抗洪抢险。那一年,我所在的第27集团军共出动3支抗洪抢险突击队参加抗洪抢险。广大官兵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用行动践行了“忠于人民忠于党,威武之师展雄风”的铮铮誓言。
我在决口处整整四天四夜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这场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恶战。决口现场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组组将军和士兵并肩战斗的画面,一个个与洪水搏斗的年轻士兵的面孔,组成一幅壮观的军民众志成城战洪图,化为新时代精神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