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华为,西伯利亚的居民就难以收到信号,乞力马扎罗火山的登山客就不容易找人求救。8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的珠峰,零下40摄氏度的北极、南极,都能见到华为的足迹。”能赢得外媒如此赞誉,华为靠的是什么?两个字——创新。
“创新”这个字眼今天很流行,也很时髦,许多企业都把它当做口号甚至理念写进自己的企业文化。
然而,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创新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难免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如抱着一种投机心态、钻空子思想,舍不得下苦功、坐不住冷板凳,不可能摘取创新的沉甸甸果实。
现实中,我们不少人讳言失败,不愿宽容失败。苛求成功,给人念“紧箍咒”,无形中造成对创新的压力,导致有的人因风险而裹足不前。
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创新?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一定程度上讲,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击打能力”。
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成功提取青蒿素?倘若不能直面一次次失败,王泽山如何能让我国火炸药技术迈入世界领先行列?一位著名作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承受失败最多的人。
承认失败,允许失败,宽容失败,才能倡导一种锐意创新、勇担风险的价值观,才能提供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才能摒弃浮躁、营造踏实创新的社会氛围。
事实证明,这种包容的态度,正是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和土壤。深圳之所以成为闻名于世的创新之城,主要不是因为深圳有多少“师带徒”的典型范例,而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支持创新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这种环境激励人们投身于创新实践,令一些昔日的默默无闻者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我们固然需要为成功者鼓掌,但更需要理解失败者,向他们投去欣赏和鼓励的目光。
鲁迅说过,想看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创新之花的绽放,同样离不开适合生长的“好土”。对创新者多一些关注和扶持,善待他们的每一次“异想天开”,营造起科技创新的“小气候”,就会有更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去思、去闯、去干,才能走出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