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人言,读书有阶梯,可登四层楼:第一层为生存之需而读,第二层为审美之好而读,第三层为研学之求而读,第四层,也就是最高层,则是为信仰之立和之坚而读。
人食烟火,基于生存需要,皆期望从书中寻找如何谋生、怎样健康等实用知识与技巧;衣食不忧、安全无虑后,则希冀以诗书滋养心灵、放飞情趣,获得审美愉悦的精神享受;而后,为成就事业、自我实现,人就会循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路径奋力登攀。共产党人胸怀抱负、经世济民,必然会潜入真理的学海中探索理想之路。
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党员58人,其中留学18人,大学毕业25人,中师和中学毕业13人;从职业分,任中学教师、大学教授17人,在校大学生24人,编辑、律师和职员13人。这些人在潜心攻读进步书籍时,皆被“为生民立命”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孕育了理想初心。
辛亥革命爆发不久,青年毛泽东在支持革命的《湘江新闻》上,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的新名词时,激动得彻夜难眠。五四运动后,他很快得知欧洲改造社会“有一派是很激烈的”,他们的领袖就是马克思。1920年冬,毛泽东苦心搜寻到铭刻心中的三本“奇书”:《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如饥似渴的理论学习,让他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燃起了建立“大同世界”的奋斗激情。后来,他无比自信地说:“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其心路可证,是革命经典著作引领他立下了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宏大理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让无数追崇真理的有志之士找到了信仰真谛。出身大地主家庭的彭湃,受革命思想影响出国留学。他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里,读到《共产党宣言》时,如同进入豁然光亮的新世界,寻到了拯救中国的良方。回国后,他在彭家门前的大榕树下,面对一万余名佃农,将一箱田契铺约烧为灰烬,把自己“鸦都飞不过”的田产悉数分给农友,发动起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
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胜利征程,就是共产党人不断学习马列、砥砺探索真理的求知过程。延安时期,我们党为汲取土地革命教训并解决新的革命问题,兴起了一场以读马列著作为主题的大学习运动。“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读书活动,在干部队伍中盎然勃发、蔚然成风。全党自上而下、人人参与、联系实际,运用马列主义进行的“头脑里搞建设”的自我革命,实现了世界观和思想作风改造的“凤凰涅槃”。当年,一位从国统区来到延安的年轻知识分子,捧起一把黄土深深嗅闻,无比感慨地说,这是全中国最美的一片净土。
在那场使全党焕然一新的学习整风中,中央领导同志在寒冷的窑洞里,凭借微弱的小煤油灯光,为我们党建起了一座宏伟的理论殿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如同星空中的北斗星、前进中的指南针、航行中的大灯塔,指引着我们党一路砥砺、一路攻坚、一路奋进、一路辉煌。
然而,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现实和各种诱惑,有的人“我”字丢了一撇,“找”不到迷失的灵魂;有的人忘了初心,割断了真信真学马列主义的红色血脉;有的人自甘堕落,陷入腐败深渊而不能自拔……古训如黄钟大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若忘初心,幻湮迷灭。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时代会变迁,但信仰不能变色。登上读书的“第四层楼”,就能在与时俱进中,读出理想信念的如磐定力、读出强军兴军的壮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