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搏击风浪中茁壮成长

——从中国-东盟“海上联演-2018”看我海军士兵素质转型


■本报记者 陈国全 中国军网记者 黄攀越 通讯员 段 鑫

经历过多次联合军演大场面,对刚刚落幕的中国-东盟“海上联演-2018”,陈新龙给自己在联演中的表现打了80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收获很多,不足也不少”。

在入列时间不长的补给舰军山湖舰上,操舵班长、三级军士长陈新龙是参加中外联合演习次数最多的兵。

除了自己参加的此次联演,陈新龙关注的,还有在马来西亚举行的“和平友谊-2018”中马泰联合军事演习,以及不久前芜湖舰赴突尼斯参加的国际舰队检阅活动。

3场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上演的多国海军活动中,中国海军频频向世界亮相,不断扩大友好交往的“朋友圈”,令陈新龙和战友们倍感自豪和骄傲。

“主场外交”的感觉不一样

联合演习在“家门口”举行,少了长达数天甚至数十天的海上航行,给了陈新龙不一样的感受。

近年来,陈新龙先后4次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并多次随舰远赴海外,每年长达300多天出海时间,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一名水兵的远航经历,是中国海军发展壮大的缩影。“连续执行多项重大任务”的背后,是中国海军驶向深蓝的历程。在陈新龙的印象中,海军舰艇这些年一直在风尘仆仆地“追赶”。

1个月前,黄山舰赴澳大利亚参加“卡卡杜-2018”多国海军联合演习回国,征尘未洗又投入到此次演习的准备之中。

这一次,在编队通信课目演练中,黄山舰中士刘珍文准确熟练地翻译并抄收报文,与外军联络,传达指挥所指令,一口流利的英语令人刮目相看。

去年5月,在新加坡举行亚洲国际海事防务展和第五届国际海上安全会议期间,黄山舰举行舰艇开放日活动,担任翻译的刘珍文对登舰参观民众提出的问题应答自如。

刘珍文觉得,每次多国海军活动都宛如一次“外交活动”,置身其间,自己是一名小小“外交官”,每参加一次,自己的“功力”就长一分。对于此次“主场外交”,他给自己和小伙伴们的表现打了90分。

“走出去”看到别样的风景

用海里数记录军旅生涯,是水兵独有的方式,走得越远,越是有自豪的“资本”。

广州舰总士官长陈斌福的远海里程高达20余万海里。他感慨地说,每一段航程都是搏击风浪中的成长,每一滴汗水都是历练,每一次参加联合演习,都意味着中国海军的深蓝航迹在不断延伸。

走向远海、走向深蓝,练就了中国海军直面大风大浪的淡定与从容,锤炼了中国水兵长时间连续作战的“大心脏”。在陈斌福看来,海军舰艇频繁远航是从10年前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开始的。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流行语传开时,陈斌福随着海军舰艇已经到过10多个国家。

比起以前远航大张旗鼓地长时间备航,如今任何一艘在航舰艇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显著的变化悄然发生在短短几年间。

随着中国海军“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大家眼睛里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观察视角。

这一次,看到新加坡海军“忠诚”号护卫舰从船体内部伸出隐藏的吊臂将舷梯放下,陈斌福回想起多年前第一次参加亚丁湾护航,当时风大浪急,两船并靠风险很大,由于没有独立吊机,为了完成物资补给,大家手递肩扛。那次补给,陈斌福和战友们从傍晚一直忙到第二天早晨,而且物资损耗率还很大。

多次登上外国军舰,陈斌福更多关注的是外方舰艇的实用性设计和注重实战的细节。

像陈斌福一样,很多中国水兵都能从联演中得到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收获。

与外军官兵面对面交往,更让人印象深刻。曾在联演期间帮助文莱潜水队员完成水下打捞作业的士官郭学林说:“联合演习目的就是加深了解、增进互信,让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把从容与自信写在脸上

演习期间,陈斌福经常看到战友用英语与外军官兵自如交流的场景,这让他很自豪。从当年首次出国时候的青涩,到如今越来越多的身边战友从容地与各国官兵对话。陈斌福见证了这一变化。他所在的支队,80%的官兵出过国,50%官兵到过5个以上国家。

一次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一次次经风雨、见世面,刘珍文和战友们都把从容与自信写在脸上。

水兵自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联合演习期间,武器装备保养水平、舰容舰貌、专业技能、官兵精神状态……这些无声语言也是各国海军都能看懂的“文字”。

黄山舰多次参加多国海军活动和联合军演,不用舰领导提醒,刘珍文和战友们永远都是把军装熨得笔挺、皮鞋擦得锃亮,他们用自信的姿态,讲述不用翻译的中国海军故事,迎接各国海军官兵职业审视的目光。

军港码头边,迎风飘扬多日的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国旗已经降下。瞩望明天,更多普通水兵将在远海大洋历练成长,留下自己青春奋斗的深蓝航迹。

上图:中国-东盟“海上联演-2018”演习期间,中国海军士兵参观新加坡“忠诚”号护卫舰。

本报记者 张 雷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