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别有一番幸福在心头

——毕节军分区帮助群众脱贫纪事


■王华国 本报记者 马 飞

山脚下的村庄炊烟袅袅,房屋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十里荷塘叶绿如翠、白鹭齐飞,不时有游人下田挖莲藕、摘莲蓬……此情此景,让对口帮扶该村的毕节军分区官兵颇感欣慰——多年来,他们为帮群众摘掉贫困的帽子,多方出主意、想办法、找门路,没少费心思。如今,所有的付出结硕果,子弟兵们别有一番幸福在心头。

看着一波接一波的游客,海龙村“十里荷香农庄”老板余生文忙得不亦乐乎。他告诉记者,开农家乐一年能赚3万多元,田里种植的辣椒、小蒜等还能卖2万多元,闲暇时候再打些零工,年收入七八万不成问题。

“以前,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余生文说。要知道,几年前,他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难户”。

之前,余生文也曾出门打过工,但因为不懂技术,工资一直很低。后来,他又回家养鸡,因遇到禽流感亏了本……一次次挫败让他失去了信心,人也开始变懒了。

毕节军分区领导在调研中发现,像余生文这样丧失信心的贫困户,村里还有不少。为此,他们决定抽调专武干部、民兵骨干深入各帮扶点进行宣传鼓动。“鸡蛋从外打破是死路,从内打破才是新生。脱贫也是如此,别人再怎么帮扶,终归是外力,只有主动从内心打破贫困的枷锁,才能真脱贫。”宣讲会上,驻村第一书记、大方县人武部职工杨美军的一席话,打动了很多贫困户。

与此同时,他们又把做思想工作与采取务实举措相结合,专门为村里买来垃圾车、垃圾箱,并组织村民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筹措资金70多万元帮村民修通排水沟渠,并带领大家把800多亩沼泽地打造成荷花旅游区,拓荒2000多亩种上辣椒、小蒜。一来二去,尝到甜头的村民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心路”通了,脱贫摘帽的路更宽广了。如今,村民们常常聚到一起互相交流致富门路,昔日沉寂的小村庄变得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前不久,这个村还被毕节市评为“文明示范村”。

“总算干成了!”今年9月28日下午,山上刮起了冷风,毕节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陈兵心里却是火热的。迫不及待赶到雨冲乡红旗村油用牡丹基地的他,为村民带来一个好消息:市里将建设一座精油提炼厂,专门收购基地的油用牡丹籽。

这个村有463名贫困人口,在油用牡丹基地占股46.3%。陈兵算过一笔账:基地一年卖牡丹籽收入近300万,每人分红约3000元;贫困村民还可在基地打零工,人均年收入万余元;加上油用牡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还会为村民带来收入。

“油用牡丹真是个好东西啊!”聊起往事,陈兵颇为感慨。他说,因为当地山上石头多,起初村民并不看好油用牡丹种植。

“村里本就人多地少,大面积种植油用牡丹无疑会挤压可耕地。”雨冲乡乡长喻春阳介绍说,为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财路”,该军分区官兵与当地政府、企业、贫困户代表反复商议沟通,最终决定采取“企业买苗+军分区种植+合作社管理+贫困户入股”的模式,在石山上种植万亩油用牡丹。

当时,为赶上牡丹种植最佳期,该军分区动员官兵、民兵和职工上山安营扎寨、凿石开荒,一干就是两个月。后来,各级又接续加力,先后发动民兵8.5万余人次,植树造林20余万亩。

如今,曾经的荒石山上美景一片。每到旅游旺季,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找准了“财路”的村民们更加坚定了脱贫信心……

“你家的苦荞醋和刺梨醋又卖脱销了,啥时能增产?”“别急,我投资的新厂刚建成,产量马上翻几番。”退伍军人、农民企业家段锡泽一边与客户打着电话,一边带工人到贫困户家收购刺梨。

像段锡泽一样,毕节市还有数十名企业家为群众脱贫而忙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退伍军人。

“近年来,青壮年纷纷进城,不少农村只剩下老人、小孩。”该军分区司令员邓仲林感慨地说,乡村建得再美,无人才就无活力。他认为,扶贫不但要帮群众“富荷包”,更要为乡村发展“兴人才”,而退伍军人就是乡村建设的宝贵人才。

为此,他们制定各种措施,在土地流转、建厂办厂等方面给退伍军人以优惠支持,力求把退伍军人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同时,每年还与市里相关部门选拔培训百余名优秀退伍军人,进入贫困村“两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段锡泽,就是首个响应号召的退伍军人。酿醋起家的他在实践中发现,家乡贫瘠的土地很适合种植苦荞、刺梨等,而这些植物是酿醋的好材料。一番实验之后,他的苦荞醋、刺梨醋终于问世,并很快打开市场。如今,他一年就从贫困户手中收购90多万斤苦荞、30多万斤刺梨,为贫困户带来160多万元的收入。

退伍军人张卫兵开过砖厂、办过学校,如今已是七星关区海子街社区党支部书记。为帮助27户贫困户脱贫,他多方协调为贫困户办理5万元无息贷款,并入股到一家优质企业。如今,成为企业股东的贫困户,每年每户能分红6000元。

在当地,“退伍军人创业致富”已成为一个招牌,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返乡。近两年,仅海龙村就有100多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返乡。他们积极发挥聪明才智,有的搞特色种植养殖,有的开发了民宿旅游,不仅搞活了乡土经济,还帮部分群众圆了就业梦。

“昔日‘空心村’成为‘人才沃土’,我相信村民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聊起未来的发展,海龙村党支部书记陈贤怀信心十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