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后登车出发。”听到侦察营营长党富榆的一声大喊,记者的早饭才吃了一半。天色微亮,西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官兵迅速清点物资、启动车辆,又一次踏上了通往高原战场的千里机动路。
在记者坐上侦察一连指挥车的同时,先头分队已经走在了路上。紧张的情绪刚刚缓和,又出现了让记者意外的情况——侦察一连的梯队指挥员竟是一名士官。
这是该旅改编后的首次远程机动,横跨1200余公里,海拔爬升3000多米,一路战术导调情况频出,怎么能让一名士官负责指挥整个梯队?
“作为连里的老兵,这个时候一定要有担当。”担任梯队指挥员的中士王威告诉记者,这次机动按照实战编组,连长带侦察分队前出,指导员跟随铁路输送,让他“当家”也是实战需要。
“报告,上级通报前方发现‘染毒地带’。”说话间,敌情接连出现。王威迅即反应,通过电台指挥官兵佩戴防毒面具,要求车队加速通过。随后,他又带领洗消员一边设置警戒标识,一边组织清洗消毒。看到他指挥若定,记者一颗悬着的心也就放了下来。
10多分钟后,车队继续前行。驾驶员座椅下方的三面小旗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驾驶员郎文杰解释道:这三种颜色的旗子代表三种不同程度的故障及其关联的维修力量,车辆出现故障,就把对应颜色的旗子挂在车头,哪种类型的故障、由谁负责维修一目了然,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记者随后了解到,此次远程机动,他们将维修保障力量区分类别,按照“平战一体、快速高效”的原则进行模块化编组,谁的任务、什么时候前出等都有了明确规范,有效避免了“打乱仗”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
13时30分,部队组织休整,记者在指挥车内见到了正在吃饭的基指梯队梯队长、旅管理科科长潘朝峰。
“看着它们可比吃饭重要多了。”扒完几口米饭,潘科长指了指后备箱里的几个木箱子告诉记者,除了上厕所外,他所有的时间都和这些“宝贝”在一起。记者定睛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原本宽敞的指挥车后备箱里,竟然整齐码放了好几箱弹药!
“一次机动就是一场战斗,一个梯队就是一个作战单元,没有充足的弹药保障,还谈什么打仗?”潘科长告诉记者,此次机动,旅里一改以往弹药集中保管的惯例,将弹药按照标准基数足额配发到各梯队,由梯队长统一保管,有效提升了官兵动中管控弹药和遭遇敌情的应对能力。
千里征程一路激战。各部队按照战斗编成从驻地昼夜连贯向驻训地域机动集结。一路上,不仅要先后完成疏散隐蔽、构工伪装和战斗勤务等训练,还要进行防侦察监视、防精确打击、防袭扰破坏、防空袭等行动演练,冒着战火硝烟踏上雪域高原。
记者跟随部队一路行军,一路感受越来越多的“没想到”:休整40分钟,必须保证热食供应同时兼顾无烟和伪装;宿营地避开温暖的校舍,故意选择黄沙漫天、沟壑纵横的戈壁滩;凌晨出发不提前通知,而是用防空警报把大家惊醒……
采访手记
再多一些“没想到”
■孙利波
一路行军,一路“没想到”。而这些“没想到”正是最大限度与真实战场对接所带来的喜人变化。战争是最好的教科书,它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战场总是出其不意,最不按常规出牌,最需要灵活应对,最不能避免的就是“没想到”。
实战化训练应多些“陌生味”,多些“意外事”。倘若平时训练总是按同样的套路、摆同样的队形、走相同的路线,什么都在“意料之中”,等上了战场再去喊“没想到”,如此故步自封的训练无异于掩耳盗铃、慢性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