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的信任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激励”
刘晓鹏是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高学历战勤班”第三位博士成员。
刚到营里报到的时候,营长田忠业就问:“想去什么岗位?”
“指控舱!”刘晓鹏毫不犹豫地回答。
“好小子!”田营长笑了。他告诉记者,大多数高学历干部最大的冲劲,就是到最重要的岗位挑战自我、证明自己。
原营教导员杜博经过多年观察发现,高学历干部其实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最怕的是不能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价值追求,让他们空有一身“功夫”,却得不到施展的平台和机会。
他深有感触地说:“给高学历人才交任务压担子,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和能力的平台,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信任,而充分的信任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激励!”
刘晓鹏感受到了这种信任。到部队报到仅10天,他就受命随部队出发执行防空反导演习任务。
营党委把刘晓鹏编入“高学历战勤班”,让他在与其他博士、硕士的切磋中,快速进入“迎战”状态。
在筹备演习过程中,刘晓鹏从最基本的理论书籍学起,向身边的战友和懂行的战士请教。在极短时间内,他就掌握了雷达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能、装备使用维护要点。
演习开始后,刘晓鹏还施展所学,利用图像仿真处理软件,制作出不同型号导弹飞行航迹图,将抗击目标的飞行轨迹精确描绘出来,为优化射击流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反导演习最后那精准的“致命一击”中,他制作的航迹图发挥了重要作用。
牛刀小试即露锋芒。刘晓鹏实现了由高学历学员转变为高素质战斗员的突破。在与“高学历战勤班”其他博士、硕士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他迅速找到了归属感。他感到,“高学历战勤班”就是自己梦想中的军营大舞台。
一个能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到底有多大吸引力?
制导连连长张少平的选择最能说明问题。他不仅多次拒绝地方公司的高薪聘请,还主动放弃在师机关当参谋的机会,坚持到装备一线、训练一线、基层一线服役。
在“高学历战勤班”这个平台,张少平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参与设计出多款软件系统,改造指控舱通信集成线路,为部队新质战斗力生成、执行重大任务屡创佳绩作出突出贡献。
过硬的能力素质为张少平赢得了更大的信任和平台,上级放心地把整个连队都交给他带领。他也越来越热爱热火朝天、激情燃烧的基层训练和生活。
“如果不回来当连长,我可能会错过那么多防空反导演习的精彩瞬间。所有苦和累,都在那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时刻,变得微不足道。这样当兵,值了!”说这话的时候,张少平满脸自豪。
“任何时候都不要怀疑他们的理想”
刚毕业时,“高学历战勤班”硕士军官何锋第一次进入连队指控舱,就被舱内密密麻麻的开关按钮和指示灯惊呆了,满舱的外文标注更是让他眼花缭乱。
啃书本、请教战友、练操作、排故障……从新学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截获员,何锋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这期间,他经历了20余次重大任务的磨砺,多次因面对复杂装备故障而焦虑到几近崩溃。
由于长年在狭小的方舱内紧盯显示屏训练,何锋的视力从入伍时的5.2,变成500多度近视,手指磨出厚厚的老茧,腕部留下难以治愈的腱鞘炎。也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冲劲,他成长为演训场上闯关夺隘的“牛人”。
“任何时候都不要怀疑他们的理想!”回顾“高学历战勤班”的历史,该团政委周诚志说:“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当下和平时期,都有高学历人才怀抱理想,不断加入我们的队伍。这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依靠。”
刚毕业那年,为快速掌握天线舱的操作方法,天线舱技师景晓龙把数百个开关和按钮,按照兵器车上的位置,画成一摞摞图纸,随身携带,随时模拟操作练习,硬是将所有开关、按钮全都“刻”进了脑子。
当年年底的技师培训考核,他作为新技师,竟一举夺得专业理论、战斗操作、装备维护3个满分。
在一次演习中,天线舱信息交换突然出现严重混乱。这是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故障。景晓龙快速查阅90多份技术资料,测量800多个技术参数,彻底查清原因、排除故障,确保演习正常推进。他还摸索总结出“通道对比法”“参数因果法”等排除故障方法,在作战训练中得到广泛应用。
景晓龙不仅精通本专业,还积极学习兵器系统其他专业,掌握了发射装置、雷达系统、电源系统等专业的理论和操作,实现由“专”到“博”的跨越,成为“专业通”,并开始在装备创新、训练革新等更高领域崭露头角。
那年,景晓龙和两位战友起早贪黑自主编程,开发出新装备模拟训练操作平台。这套模拟训练程序软件被推广应用后,提高了部队官兵的训练效率。
“请将不如激将,挑战越大他们越有干劲”
一次,营长田忠业问景晓龙:三天后营里有一次实弹射击,敢不敢负责某项参数调整?
该项参数调整十分复杂,稍有差池,就会导致发射失利,以往一直由随队专家组实施。即便如此,景晓龙还是接下了这项任务。
“这也许是高学历人才的天性,请将不如激将,挑战越大他们越有干劲。”营长田忠业说,景晓龙受领那次任务后,重温操作原理,仔细研究参数调整的步骤和技巧,没日没夜地模拟操作练习,终于攻下这个难关。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的技术水平也实现了大的飞跃。
高学历人才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就在于丰厚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但这些要素与实战所需要的能力素质还隔了薄薄的一层“窗户纸”。重大任务的摔打、重大挑战的考验恰恰是捅破这层“窗户纸”的契机。
“第一发弹‘跑了’!”在换装后检验性实弹打靶任务中,第一个开火的兄弟单位首发失利的消息传来,让“高学历战勤班”的博士、硕士军官顿时紧张起来。
这次发射的某型导弹性能优越,按说不应该发生脱靶的情况。
“肯定哪里不对劲。”截获员何锋和战友一起,沉着地进行兵器参数检查。几分钟后,何锋发现一项不起眼的参数,与自己的计算结果有微小出入。
这是个新情况!何锋判断,兄弟单位发射失利与此有关。他果断请示进行兵器参数调整。
在此之前,各单位对该型导弹的各项参数,都已经做了统一的标校。新一轮的实射马上就要开始,在场的专家和领导都不同意在这个节骨眼上再进行参数调整,以免影响兵器稳定。
“这个装备我最熟悉!如果不调整这项参数和其他相关数据,下一发弹肯定还会‘跑’。”何锋的自信和坚持,终于让指挥组同意了这项参数调整申请。
“高学历战勤班”快速完成了相关参数调整,兵器再次开打。
“发现目标!截获!跟踪!发射!”他们一气呵成,完成一整套战斗操作。导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目标。该营夺得团换装后首发命中目标的殊荣,并且创造了此型兵器射击的多项纪录。
一份份“战地捷报”表明,“高学历战勤班”的高学历骨干成员已经全面成长成熟,并成为带动整个单位战斗力提升的关键支撑。在上级组织的一次防空反导演练中,“高学历战勤班”引导该营,成功击中某新型目标,名扬整个空军。
这,仅是在过去的演习和试验任务中,“高学历战勤班”斩获的诸多荣誉之一。
未来,这支平均年龄仅30岁的团队还将取得更大成就,也将为基层高学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更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