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连续36小时的比武竞赛缘何引人注目?一柄象征最高荣誉的“精武之剑”为何让35支院校代表队魂牵梦绕?一项已历10年的赛事由陆军首次组织,会呈现怎样的精彩……
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搭乘高铁一路向南,走进金陵,观察“精武-2018”比武赛场。
今天的赛场就是明天的战场
秋日的金陵,暑气仍未褪去。然而,“精武-2018”赛事的艰难程度却令参赛的35支院校代表队的学员们,在酷热的天气里心生寒意。
奔跑、攀爬、寻找目标点,陆军步兵学院参赛2班的队员在定向越野课目中拼尽全力。“马上到点了,准备打卡!”听到导航员提醒,打卡员张开手掌,发现指卡不知所终。队员们苦寻多时,找遍了周围的犄角旮旯,依然一无所获。最终,他们的成绩被判定末位。
赛后,比武竞赛专家委员会主任、陆军工程大学副校长金丰年说:“战场没有试错的机会!实战之难就难在不确定性上。一切不确定因素都在考验着每一名战斗员。这既是赛场规则,更是战场法则。”
无独有偶,在要点夺控课目中,参赛队员李运斌尽管匍匐前进用时较短,但战术动作幅度过大,容易暴露目标,被裁判宣布加时15秒。裁判给出的评判理由是:赛场上靠时间定成绩,战场上以时间定胜负,赛场上的加秒扣时就等于战场上的流血牺牲。
作为一项已经举办11届的品牌赛事,“精武”军事项目对抗赛的演变过程反映出近年来我军院校军事训练思维的转变:10年前,第一届赛事只有5项课目,场地全部在校内操场,以单人单项的技能考核为主;如今,这项比赛已经发展成囊括10余个野外实战化课目连贯考核、重点考察团队协作、技战术融合能力的全军性赛事。
与学员们一起亲历36小时连续作业,赛事的激烈程度令记者印象深刻。整个竞赛突出全程对抗,各参赛队以10人战斗班组遂行特定作战任务为背景,携带战斗装具,单兵负重25公斤,在陌生地域行军50公里,完成涵盖“渗透、侦察、打击”等作战行动,涉及单兵激光对抗系统的应用,必须严格遵守灯火管制等战场纪律,使参赛队员获得平时单一课目训练难以感知的实战体验。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天阴欲雨,山林静寂。
在3米高墙障碍的课目比赛现场,硝烟弥漫,来自聊城大学的9名国防生正在合力冲击。参赛班班长丁明宽在背托队友上墙时,下巴被队友的水壶击伤,一颗门牙断成两截,鲜血直流,但他简单处理后立即返回赛场。
在距终点仅两公里处,陆军装甲兵学院参赛队员叶招铭突然虚脱晕倒,苏醒后,他稍作休整,成功完赛。他说:“为了胜利,为了荣誉,倒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
真正的战场既考验军人的判断力,也考验军人的意志力。
五枫岭,因漫山遍野的火红枫叶而闻名。但对聊城大学国防生葛辉锋来说,却有些“不堪回首”。在这个被大家戏称为“绝望坡”的地方,葛辉锋小腿突然抽筋,他咬紧牙关忍着疼痛,与队友一同到达山顶。然而,更艰难的选择等待着他:上午一名队友因突发情况退出比赛,如果自己再倒下,将不会有替补队员加入。按照竞赛规则,当天的隐蔽行军成绩将被取消,聊城大学国防生参赛班将退出比赛。两难之间,葛辉锋选择留下,坚持完成隐蔽行军课目,并在最后的战场急救和阻击援敌课目中再添两个单项第一。
“现在吃苦多流汗,战场上就会少流血!”这是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参赛学员王伟东的妈妈在微信里的留言。比赛过程中,王伟东双眼严重充血,每通过一个课目都是巨大挑战。但为了最后的胜利,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咬牙完成了比赛。王伟东的妈妈看到照片后写道:“看到儿子的样子,我心里像刀割一样疼,我为儿子自豪!”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比赛现场,记者不仅被参赛队员的专业技战术水准折服,更为众人一心、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所感动。
连续作战24小时,陆军装甲兵学院学员肖森和队友受领临机任务:在小队出现3名伤员的情况下,全班合力通过15米长的“Z”形低姿网和高1.5米、长6米的无板索桥……
在隐蔽行军课目中,已连续作战24小时的空军工程大学参赛队员董争辉一度出现昏迷。陆军步兵学院代表队的队员主动将本队仅有的盐水补给液送给董争辉,帮助他脱离了危险。
推开世界的视窗,与国际接轨
“时间到,打卡出发!”伴随着裁判员的口令,陆军工程大学参赛1班的10名队员迅即出发,根据定向越野任务卡展开行动。为了精准计时,这次比赛引入了打卡计时系统,各参赛队出发前都要用指卡完成打卡,在比赛中发现情报信息点时同样需要打卡记录。
穿丛林、过小道、爬沟坎……曾获得“全国定向越野公开赛成年组”冠军的班长陆大远,带领这支小队对照地图,运用北斗手持机、指北针成功找到20多个目标点。“定向越野一共分ABC三类目标点以及假目标点,C类目标点得分最高,一些目标点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找到。”陆大远觉得这次比赛较以往更加具有“国际范”。
“我们充分借鉴国际军事比赛‘时间轴’裁评的经验做法,评分体制以时间轴来计算,根据课目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或罚时,依据用时和罚时等时间要素,确定各参赛班课目竞赛成绩。”总裁判长贾卫参加精武杯的组织裁评工作已有数年。他说,今年陆军工程大学派人参加了“国际军事比赛-2018”安全路线项目的裁评。
借他山之石提升“精武”赛事的国际性、科学性、实战性,并非即兴之举。2012年初,美国西点军校邀请中方组队参加该校举办的“桑赫斯特竞赛”。在与美国、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近20所军事院校的50余支代表队同场角逐中,该校参赛的126名学员,每人携带一张地图,从早上8点开始,连续奋战10个小时,完成6个规定课目的对抗比拼。尽管比赛中学员们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在参赛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
2014年办赛时,精武赛事的国际化脚步更加坚实。除我军7所军内学历教育院校参加外,来自巴西、德国、巴基斯坦等国的军事院校应邀参赛或观摩。比赛进一步拓宽了领域、提高了难度,增设观察报知、水上机动和心理行为训练等临机项目,实现了水、陆、空、电、心战等全程多维对抗。
第三方裁评、院校和部队互评,竞赛课目设置以提升学员能力需求为前提……在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与国际比赛不断接轨的精武赛事更加能够真实检验参赛队员的能力、提升他们走向未来战场的素质。参赛的准军官们推开精武这扇通向世界的“视窗”,更直接地感知世界军事变革的脉动,感受着未来战场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