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山河梦里红妆笑


■张 琦

今年盛夏,与众多媒体同行采访完海军某军舰、准备返京的前一晚,收到一条强风预警。我不无担心地在微信工作群里念叨了一句:“明儿我们怕是飞不走了。”没承想,记者团总负责人、该部宣传科唐干事神来一句:“怕啥,飞不走,你正好留我们单位当军嫂。”紧接着,下面就有跟帖打趣的——“就是能飞,也得把你‘扣押’在这里,你必须得当军嫂!”“就是,有个记者当我们的军嫂,多棒啊!”“以实际行动向你采访过的军嫂学习!”一时间,因采访任务重而紧绷了几天的群成员们因我而热闹起来。

身为一名负责军嫂专栏的地方记者,像这样的“躺枪”,我可没少遇过。去空军某部采访,负责接待的战士自动屏蔽了我的“记者”身份,一口一个“嫂子”地叫我。参加火箭军某部“最美军嫂”的颁奖典礼,临时来了一家当地媒体,记者席的座位不够了,相熟的宣传科长找到我说:“反正你迟早也要当军嫂,不如先移驾‘最美军嫂代表席’吧。”

写军嫂的这几年,我逐渐深入地了解了部队。对于这样的玩笑,我从没觉得反感,总是笑嘻嘻地回应:“快快快,赶紧帮我找个好兵哥。”说着说着,缘分就来了。经军事记者文大哥介绍,我结识了我的兵哥。

兵哥忙武我码文,同时在线搭上话时已是互加微信后的第三天。初次畅聊的两个人完全没有被家在何方、年龄几许、家中几口、学历如何、“海拔”多高等通常相亲的“套路”牵绊,他讲他的带兵,我谈我的采访。

我说:“采写军嫂不容易,几易其稿,与主人公反复沟通是常事儿。”他说:“但收获也是加倍的,这期间你肯定与很多军嫂结下友谊。”见兵哥“秒懂”我的话外音,我忍不住夸他很会读心。他却淡淡地回复:“带兵人嘛,时常要站在战士的立场。”我明白他的意思,却调皮地来了句:“敢情你是把我当你的兵在琢磨呀!”一句话,换来他一连串捂嘴笑的表情。

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沟通大多在线上,话题总也绕不开军营和军人。我和他说起有次突降大雨,恰巧路过一个营区的我,情急之下便往哨兵岗亭里跑。“哨兵神圣不可侵犯”的道理我岂能不懂。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进去的时候,站岗的小战士打开门向我猛招手。那十多分钟里,我以尽量标准的军姿与小战士并肩肃立,就像执勤的哨兵就是我自己似的。雨停了,我走出岗亭,用一个有力的军礼,告别了那位始终无言的战士。听完我的讲述,兵哥回了句:“你懂兵,所以像兵”,还说为我立“口头三等功”一次。瞧这点评,又一次抓住了我的心。

就这样聊着聊着,某天,兵哥突然被我聊“丢”了。成天和军嫂打交道,我咋能不知晓军人的突然失联是常态化?可开始的几天,我也扛不过胡思乱想的焦灼感,“难道他是不想和我继续了”的念头至少出现了一百遍。后来,还是理智占了上风。我静下心来写作、读书、运动,一直等待线上那个让人心动的声音回来。以前,很多军嫂都给我讲过,“和军人过日子要以周、月、年来论”;如今,我更体味到,军嫂的可敬就在于把很长很长的时日过成“一整块”的淡定和唯美。

和兵哥一文一武的互相倾慕,摩擦出不少惊喜的火花。前不久,兵哥单位举办军体运动会,他一人参加6个项目的角逐,全部进入前三,射击更是一举夺魁。收到消息时,我情不自禁地“耶耶耶”个不停,一连几天,嘴角都自动上扬。紧随其后,我也向他报告了好消息——我采写的两篇文章马不停蹄地上了《火箭兵报》和《武警报》。兵哥一口一个“这么能干的姑娘不当军嫂当啥”,怎么听都是最美的情话。

“家国古来戎装固,山河梦里红妆笑。”写这句诗送给兵哥,是想对他说:“在你叱咤山河的梦里,我愿莞尔。”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