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日下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70岁的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以及76岁的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疗法以及免疫负调控的抑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恶性肿瘤即人们口中的“癌症”,已经成为21世纪人群健康的头号杀手。全球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可达到数百万,并且这个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在过去的数百年中,医生治疗癌症的手段越来越多,包括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等。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们建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癌症治疗原则,即通过刺激患者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消灭肿瘤细胞。这种新型的免疫疗法之所以成为肿瘤治疗史上的里程碑,是因为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是借助外界的力量(例如药物、放射线等)来消灭体内的肿瘤细胞,却无法控制肿瘤本身的增殖生长,对于晚期进行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免疫治疗是通过调动患者机体本身的防御力量来清除肿瘤细胞,发挥机体自身的能动性,这使得治愈恶性肿瘤成为可能。
2015年8月20日,近91岁高龄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宣布自己确诊罹患晚期黑色素瘤,转移到脑中的4个瘤块约2毫米大小,准备向世界告别。幸运的是此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横空出世,他在此药物的治疗下,3个月之后肿瘤奇迹般地消失了。直到今天,并无任何复发迹象。自2014年第一个免疫治疗药物问世以来,已经有7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治疗10多种晚期恶性肿瘤。
然而,对于免疫治疗的效果也要理性对待。通过临床试验发现,免疫治疗对于晚期恶性肿瘤的有效率在20%到30%,并不是对每个病人都有效。同时,高昂的治疗费用也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有效筛选合适的患者尤为重要。生物标志物作为最直接快速有效的检测手段,为了让患者能得到准确有效的治疗,生物标志物就担起了筛选患者、分类患者的重担,准确找出有药物响应的患者,让他们尽早接受最好的治疗。虽然临床上已经有许多办法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患者,但是既要做到“挑得出”又要做到“挑得准”,还需要科学家和医学专家继续研究。
免疫治疗中另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是其不良反应。尽管免疫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会产生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例如免疫性肺炎、脑炎、心肌炎等。尽管与化疗相比,肿瘤的免疫治疗耐受相对较好,重度的不良反应较少,大部分经过临床治疗都是可逆的,但是对于使用免疫治疗的患者必须严密观察管理,早期诊断干预。
几十年前人们谈到糖尿病、肺结核、艾滋病也都曾像现在提到癌症一样恐惧,但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长期存活的目标。自上个世纪开始,科学家就已经开始尝试通过调控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人们在肿瘤治疗的“长征”路上已经初见胜利的曙光。相信通过不懈的研究和实践,人类终有一天会战胜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