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中央网信办和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组织“走进热血边关”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50余家中央和地方网媒深入边海防一线,与基层官兵“亲密接触”,体验军营生活,发掘感人事迹。据了解,这样的大型采访活动已举办过多次。
军队总给人一种神秘感。难怪有人说,一堵厚厚的墙,隔开了营区和社区,也阻断了渴望和交流。此话不无道理,因为保密与开放永远是一体两面,开放是“示”,保密则要求“藏”。三军之事,莫重于密。军事机密当然要“藏”,但“藏”与“示”并非矛盾对立,不能完全封闭,而要有限度地向外打开“一扇窗”。
再者,现在是信息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部队演训、战备、武器等引人关注的信息,如果我们自己不说,别人就会猜测,甚至臆断;我们不通过正规渠道宣介,谣言就会通过小道消息满天飞。是主动打开营门,还是等别人误解甚至抹黑之后再来“灭火”,答案不言自明。
其实,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反击敌人的妖魔化宣传,我军就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军营开放”活动。由于自身硬气、宣传得力,人民军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被亲切地称为“人民子弟兵”。老百姓纷纷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战场”,我军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
如何处理“藏”与“示”的关系,是衡量一支军队是否强大与自信的一个方面。一位军事专家曾打了个形象的比喻:“20世纪80年代我住筒子楼的时候,外宾要到我家去做客,我哪里敢啊。可现在,住了大房子,就特别希望别人到家里来看看,这是自信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主动开放对军队也是一种需求。
如今,人民军队正行进在强国强军的新征程上,自信和开放本身就是强军的题中应有之义。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期间,辽宁舰编队首次对公众开放。近距离的接触,让许多香港市民怦然心动,合影时齐声高呼“祖国万岁”。天空下起大雨时,还有人自发地为坚守岗位的执勤官兵撑伞挡雨。
喜欢往往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了解得越深,就会爱之愈切。无论是面向社会经常性举办的“军营开放日”活动,还是邀请记者参与的“网络媒体国防行”采访,或是主要面向军人亲属的军营见面会……每一次互动都会拉近参观者与军队之间的距离,增进对军营的认识和理解,激发民众的爱国爱军情怀。
可以期待的是,随着我军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军队将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人们将会有更多机会拥抱军营。“你走进我,我感染你”,一举两得、互利共赢,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湖北省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