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周亮工的父亲,曾作《观宅四十吉祥相》,作为家训教导子女。周的父亲认为,有四十种情况,是家庭吉祥的象征。其中有一条是:先辈格言,常在壁上口头。
对这一条,我也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就是每次回到家乡,总喜欢听父老们在一起聚谈,这不但是一种天伦之乐,且格言俗谚每从此出,获益不浅。
正好看《龚自珍全集》,看到里面有一首诗,写的也是这个意思。诗曰:
虽然大器晚年成,
卓荦全凭弱冠争。
多识前言蓄其德,
莫抛心力贸才名。
诗是他收到儿子的来信后,写了四首诗答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编在有名的《己亥杂诗》里。
因为是写给儿子的,所以龚自珍写得真切而有感情。四首诗里还有“五经烂熟家常饭”“勿向有字句中求”等。这些句子,都很通俗,颇能引起人共鸣。
别的且莫管他,单说这第一首。意思是:
虽然人说大器晚成,但优异的底子要全靠小的时候打好。怎么个打法?其中一条,就是要多识前人的思想和言论,以培塑淳厚的道德与学问,而不能耍小聪明博取才名,这样只会白白浪费精力。
真是会心处不远,巧合得很!
周的父亲列了四十条家庭吉祥相,每条只简单的一句,类似于家训,比如这“先辈格言,常在壁上口头”。为什么要把前辈格言贴在墙上、挂在口头?周亮工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存于心才能体而行,眼睛经常看见,口里经常念叨,就有二三分受用了。具体有什么“受用”,他没有说。
龚自珍在诗里说了两样好处:一是培养道德,二是积累学问。联系全部四首诗,可以看出,他不是要孩子读死书,而是要读活书,向无字句中求道德学问。他让孩子们读书,不单为求取功名,而是要他们从日常日用中,学得一些真知识。这不论是他那个年代,还是现在看,都是很有见识的。人们用恩格斯评价但丁的那句话——“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来评价龚自珍,不是没有道理的。
先辈格言,是一代一代总结、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这里面有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也有他们所经历的悲喜酸甜。尤其是来自民间的俗语格言,更加朴赡可喜,颇有艺术趣味和价值,是值得珍视和记诵的。
“一代之言,皆一代之精神所出。”这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王思任,写在《唐诗纪事》序里的一句话。
宋人计有功,摭拾唐人的诗与事,汇为一集。唐诗的精华、诗人的轶事皆在其中。在下不怎么懂诗,读这《唐诗纪事》,觉得比单读诗更有意思。
王思任在序里说:汉之策,晋之玄,唐之诗,宋之学,元之曲,明之小题,都是必传之言。唐诗不是其他,而是从遥远的周秦传下来的精华。《三百篇》里,有许多就成为今天传颂的格言。所以王思任说:“善作诗者,必起于知诗,善知诗者,必起于知人。”他称赞计有功下很大功夫,取唐诗姓氏一千一百五十余家,列其人,传其事,使后世的人读这些诗时,恍然如见三百年中之须眉面目,由此也把唐人作诗的门径告诉了人们。他因此感慨:前人精神所寄,后贤若都来承继续写,哪里会有“今人不见古人”的遗恨?
“多识前言蓄其德”,这王思任诠释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