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策划④

书写在黑土地上的农业史诗

——改革开放40年北大荒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跨越


■鲁宏杰 康术臣 中国国防报记者 乔振友

金秋时节,进入收获期的北大荒一派丰收景象。徐宏宇摄
每到收获季节,农场都会采取措施抢收水稻,以保证颗粒归仓。这是种植户在晾晒水稻。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秋收大幕拉开,在黑龙江各粮食产区劳作的各型收割机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近几年,很多种植户尝试有机种植,发展了鸭稻蟹田“生态稻”。这是种植户在展示投放的河蟹。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北大荒,一片神奇的土地,一部人类开拓荒原的史诗。自1947年黑龙江垦区建立以来,累计生产粮食7000多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00多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大荒的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城镇化的住房,高科技的生产设施,标准化的种植基地……这一切,向人们诉说着这块黑土地不平凡的历程。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国庆节前夕,习主席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意味深长的话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的征程上,以绿色发展和改革思维引领前进道路的北大荒,必将继续描绘新时代的新画卷。

从莽莽荒原到万顷良田,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一幅题为《第一道脚印》的版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画面上,乌云低垂,寒风呼啸,几名战士扛着设备,拄着木棍,艰难行进在茫茫雪原,身后留下一行脚印……

71年前,这里大江拦阻,荆棘断道,荒无人烟。然而,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14万复转军人、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组成了垦荒大军,凭着一往无前的气概汇聚起磅礴之力,征服了这片莽莽荒原,成为献身北大荒的拓荒先驱。北大荒的开拓史、奋进史和改革史,正是始于先驱们的第一道脚印。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在1983年的黑龙江垦区,民兵王木存家召开的一场家庭会议,同样值得载入中国农垦改革史。

那年春天,王木存召集一家5口开家庭会议,讨论承包农场土地单干的事。得到儿女们支持的他,一下子承包了2200亩土地,成为全国农垦系统第一个承包农场土地的人。当年底算账,在大队亏损的情况下,王木存的家庭农场纯盈利2.7万元。随后,他又制订了“家庭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一年一个万元户;第二个五年,建成整套的农机队;第三个五年,总收入不低于10万元……家庭农场越来越红火,王木存因此获得垦区“第一朵报春花”的美名。

王木存的故事,仅是北大荒奋斗者的缩影。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农垦人甘洒热血写春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北大荒,曾经的不毛之地早已成为中华大粮仓,累计生产粮食7411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60.2亿斤。

如今,这里每年调出的粮食可满足一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供应。与此同时,垦区家庭农场建设接续开花,目前全省已有家庭农场10.9万个,其中在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就达1.9万个。

从480万斤到440亿斤,农业现代化步履铿锵

喜看稻菽千重浪,万亩良田万亩金。

十月的建三江农场偶有微风吹过,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滔天金浪让人心旷神怡。不远处,随着一台台现代化的大型收割机轰鸣而过,一株株饱满的水稻颗粒归仓。

北大荒,为粮食而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北大荒人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在开垦初期,北大荒年产粮只有480万斤;到了1978年,这个数字才突破50亿斤。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2011年这个数字已突破400亿斤。截至去年底,北大荒耕地超过43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440亿斤,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四分之一……

伴随着数字激变,北大荒走过农业现代化的铿锵之路。从手拉肩扛的开荒第一犁,到东方红54拖拉机的初步机械化;从凯斯535大马力拖拉机的奔驰,到飞机航化作业的悠然;从无人机旋飞农场上空,到数字化农业展露新容……几十年间,北大荒人亲身经历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跨越。

“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力耕作了,大马力的拖拉机、带定位系统的播种机、农用飞机这些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的应用,使得穿着西服也可以种地。”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党委书记刘相增告诉记者,农机装备水平已不再是唯一追求的目标,他们正向数字化“智慧农业”迈进。

近几年,北大荒还重点推广了免耕精量播种等十几项新技术,秋起垄全部采用自动导航设备,水稻100%浸种催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标准化。

“现代科技,不断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在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他们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农商信息,还可以实时查看联网农机的运行轨迹,精准掌握其运行速度、工作时间、地理坐标等。

从传统农业到多样化品类,供给侧改革再出发

在二道河农场,民兵排长李广茂的稻田蟹、稻田泥鳅、稻田鸭等产品让记者大开眼界。他介绍,稻田里养殖的生物可以直接吃掉水中杂草和部分有害昆虫,缓解了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带来的担忧。同时,生物粪便作为有机肥料被水稻吸收。

李广茂的稻田养殖,构成了当地农业结构新布局的重要一环。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和着历史的节拍,北大荒不仅为国家生产粮食,也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从小在北大荒长大的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八五九农场场长杜德旺,见证了垦区改革历程。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北大荒还主要种植小麦和大豆。到了90年代,北大荒实施“以稻治涝”,使2000多万亩低洼易涝田变成了丰产田。如今,一批高端农业品牌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调减过剩农产品,增加有效供给,是北大荒人积极推进的改革重点。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守聪告诉记者,前两年,北大荒调减玉米411.7万亩,增加大豆321.7万亩、杂粮30.5万亩,形成了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如今,很多种植户改变思路,种下了双青豆、黑大豆、马铃薯等多样化作物。

同时,为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垦区每年都推进实施“三减”(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种植示范面积。仅前年,示范面积就达193万亩,去年又扩大至1000万亩。如今,垦区的绿色食品种植总面积达3300万亩,29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供给侧改革是块硬骨头,垦区因面积大、人口多,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必须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勇气扛起改革大旗,把北大荒打造成农业领域航母。”王守聪相信,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167万北大荒人传承时代精神,必将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