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历史的哀愁:一战万花筒中的德国

——世界军史纵横谈之六


■郑蜀炎

“大家一定永远都会记得1914年的夏天。人们还沉浸在古典气息的葡萄美酒芬芳之中。”茨威格曾经用“美丽的哀愁”这样凄美的词来记录一战前最后的日子——1914年6月28日,英国一支战列舰编队还在德国军港进行亲善访问,可随着萨拉热窝一个青年刺杀者的枪响,两支舰队很快将炮口直指对方……

夏天的美丽尚未过去,历史的哀愁已经降临——1914年7月28日,赭衣塞路、腥风血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了序幕。

“焦虑的时代”,这是哲学家对一战后西方世界的描述。然而,直到战争爆发,欧洲人仍以为这是一场传统贵族似的、有底线的战争,全然想不到那些将要发生的毒气战、无限制潜艇战、凡尔登绞肉机……毕竟,彼此联姻的欧洲各大帝国君主,都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子孙,亲戚之间怎么可能发生如此惨烈的杀戮呢?威尔士亲王(即后来的英王爱德华七世)是德皇威廉的亲舅舅,当其听到德国狂热备战的种种信息时,也是用家人的口吻责备道:对待这个外甥真该天天抽他的屁股。

“这个外甥”却没那么简单。因一只手畸形,他从小被父母绑在马上练骑术,由此迷上了体育。践祚后,他将3项运动列为培养军国主义精神的“德意志民族体育”:一是铅球,因其与野战炮炮弹重量相当;二是鞍马,其动作要领恰如骑兵;三是体操,整齐划一的步伐如出《步兵操典》。

可笑且可悲的是,这些奇葩妄行竟与德国知识精英的态度相互迎合。在战争打响时,著名社会学家韦伯“不管战果如何,这都是一场伟大而美妙的战争”的演讲,赢得上层人士的一片掌声。不仅如此,在开战的头10天,在德国自愿报名参军的26万人中,来自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弟占了绝大多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豪普特曼把4个儿子送上前线,画家马尔可作为列兵战死在凡尔登……

鲁登道夫是德国军事独裁巨头之一,其长子死于陆地战场,小儿子是战斗机驾驶员,死于战争快要结束前的空战,他亲手将两个儿子葬在一起。这个至死仍不悔改的军国主义者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从那一天起,这么多年一直哀伤不已。”

和鲁登道夫相比,下士希特勒当时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他的歇斯底里症已有了充分的表现。在战场上,他撞上4个法国兵,居然挥舞着手枪高声呼喊。法国人以为他身后至少跟着一个连队,便放弃抵抗当了俘虏。营部副官在上报的材料里将其在以往战斗中的表现逐一列举并建议:“对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他人从容地献出生命的人”应授予铁十字勋章。这位副官叫胡戈·古特曼,更要紧的是,他是个犹太人。

德国不仅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许多残酷野蛮的战争手段也始于他们——1915年4月22日,德军率先发起毒气战,造成交战双方9万1千人死亡,130万人受伤;时隔不到一个月,又发起“无限制潜艇战”,直接攻击民用客轮和商船……

国际社会理所当然地将他们谴责为“野蛮人”,将对德战争定性为“文明对野蛮之战”。但德国文化人和媒体却津津乐道于德国士兵的文化教养,说他们的背囊里总有一本歌德、一本尼采,或者是《圣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93名科学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不乏世界级的)联合署名了《告文明世界书》,宣称德军是“欧洲文明的守护者”……

可这一切不仅掩盖不了德军的野蛮行径,也难以挽救德意志战士的精神崩溃。据统计,一战中德军出现了20万个战争精神病患者,厌战自杀者在3千名以上。

异常野蛮和残酷的战争使人们格外地向往和平。因此,就有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假消息”——1918年11月7日,德国停战谈判团来到法国,开始对停战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在越过交战地时插着白旗,士兵们便打听是“停战了吗?”询问变为传言,饱受战争磨难的人们则将传言当做货真价实的消息。在合众新闻社社长霍华德抢先发出这个独家新闻后,欧洲人开始大肆庆祝,不仅街头啤酒免费,就连股票交易所都提前停止了交易……

有人把一战称为稀里糊涂的大战,而当时的德国,则恰如一个光怪陆离的万花筒。人们从万花筒中辨识出许多狡狯的政客、战争的狂人……可不幸被尼采言中的是:“使我们醒悟的人总是让我们受伤。”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