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邹守益曾讲:“人只思索其理,而不着实去行,悬空思索,终是无有真见,不过窥得些影响,做成一个妄想的人。”脱离实际的思索,乃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纵然有人痴心一片,最后得来的不过是些虚妄之想。
悬空思索一百年,不值一分钱。《雪涛小说》里有个贫士,一天捡了一枚鸡蛋,便想着“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然而,随着“其妻怒,以手击卵”,所有的虚幻之想都碎于无形。脱离实际的浮想联翩,如贫士手中那枚鸡蛋一样,一旦破了壳,就会支离破碎。
“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人之思索同样离不开实际的支撑,一旦失其所依,岂能有成?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到一个关于“锥刺地、鸡驱蝗”的故事:一河南令,好述利便。以农家艺麦费耕耨,改用长锥刺地下种(以一亩试之),自旦至暮,不能遍苗。又值蝗灾,科民畜鸡,云:“不惟去蝗之害,兼得畜鸡之利。”刻期令民悉呈所畜,群鸡既集,纷然格斗,势不得止;逐之飞走,尘埃障天。百姓见之,相传为笑。
办事讲求便利是应该的,但是基本的前提是切合实际。否则,想出的主意不是毫无意义的“屠龙术”,就是劳民伤财的“烂尾楼”。该县令见农民种麦、耕地、除草费劲,便想出长锥刺地下种的“妙招”,却没想到会从早到晚连一亩地都没种完;欲用群鸡驱蝗以得两利,便责令百姓养鸡,却没料到群鸡不是相互打斗,就是群飞乱舞,驱蝗不成,反成笑柄。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悬空思索终无益,这个道理孔子早就说了出来。然而,许多人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演绎着悬空思索的遗憾。秦始皇为谋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却不料汉帝起于陇亩之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要求部将“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致使宋朝后期力弱而易制,子孙困于敌国。不贴实际的思索,好比“夹板医驼子”之举,医好的虽是“驼子”,丢掉的却是“性命”。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许多革命前辈都把“从实际出发”当作谋事的出发点。1961年,陈云同志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公社调研时,蹲点15天,写了3篇调查报告。其中一篇就主张“母猪也应下放给农民私养”,因为他发现“公家养猪的地方脏得一塌糊涂,大猪、小猪、病猪、好猪都吃一样的东西,农民家里养的猪干干净净,还挖泥鳅给猪吃”。仰望老一辈的“真见”之道,哪个不是在他们千淘万漉的实践中修筑而成?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练兵打仗最怕悬空思索,不能热衷于提思路、定规划,今天提一个训练模式,明天想一个保障方法,说得多做得少,悬空思索着所谓的捷径;不能沉迷于提口号、定指标,张口闭口都是信息系统、实战化,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却是“软绵绵”;也不能沉醉于提方案、定计划,书、册、卷、本,样样俱全,看似认真细致,实则缺乏可行依据,最终只能是“决心在嘴上、行动在会上、落实在纸上”。提高战斗力,需要真正潜下心来,不空羡“天边的彩霞”,而关注“脚下的玫瑰”。
邓小平同志曾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军队建设同样如此,必须以求真的态度下踏实的功夫,在备战打仗上敦本务实、不做虚功。唯有如此,当打仗的那一天真正来临时,才能心有真见,招招制敌,“喝到祝捷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