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兵,用36载的离休时光,让自己成为一个红色基因“播火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是天津警备区南开第二干休所老干部于勤恺的座右铭。89岁的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曾获得解放奖章、独立自由奖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虽已年近九旬,他却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36年如一日活跃在国防教育的讲台上。
1945年7月,于勤恺从石家庄市藁城县入伍。原本他只知道跟着共产党和八路军打鬼子有饭吃,但当他在部队接受了党的培育、看到共产党员时刻冲锋在前之后,才逐渐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49年4月,于勤恺在太原战役中负伤,由于在战斗中表现突出,他被批准火线入党。虽然那次入党既没填写《入党志愿书》,也没有宣誓仪式,甚至连党旗都没看到,却是于勤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组织上在那个紧要关头批准我入党,是对我极大的肯定和信任,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1953年,于勤恺和同乡王挺刚一同奔赴朝鲜,王挺刚在一场战役中英勇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于勤恺说:“我不行了,以后你一个人得干我们两个人的事。”战友的临终嘱托,话不多但分量很重,于勤恺一直铭记在心:“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要用更多的精力、更高的标准去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离休后,于勤恺先后受聘于4所大专院校和30多所中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同时为部队、机关、地方企事业单位做爱国主义教育报告300余场。2015年,他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长期进行爱国主义宣讲,于勤恺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只是我一个人讲,每次听课的人数最多是几百人。如果能把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故事拍成电影,那传播范围不就更大了吗?”
于勤恺说写就写,但谈何容易?他只上过小学,虽然在部队经常参加学习,文化水平有所提升,但从未染指过电影剧本。于是,他阅读了很多写作方面的专业书籍,并在1984年摸索着写出了3万多字的电影剧本《保卫西柏坡》,被《中国电影文学》全文刊发,之后又写了一部《太原战役》电影剧本,碍于经费等原因未能被搬上大银幕。但此时于勤恺已深深地爱上了写作,开始撰写革命回忆录和中短篇红色小说,在很多杂志上发表。1996年,于勤恺编写了一本20万字的爱国主义教育辅导资料,自费印制了2000本,送给基层连队和革命老区的学校,教育年轻一代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牺牲的英烈。
离休30多年来,于勤恺多次去学校、部队和机关作报告,也成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对象,但老人家从未因此居功自傲:“比起那些在战火中牺牲的战友,我幸运多了。让他们的光荣事迹广为人知,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有一年,于勤恺被天津某大学邀请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校方为此组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安排大学生在学校大门口给老人献花。可车子开到校门口,于勤恺一看这阵势,跟学校负责人说:“我只是一名老兵,是来给大家讲历史讲传统的,不好接受这种礼遇,让学生们回去吧!”
在于勤恺的坚持下,学校同意了他的要求。讲完课临走时,学校老师握着他的手说:“您这真是一个老革命、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朴实作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