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腹地,西部战区陆军某旅新修建的实弹射击训练场,一场实弹射击竞赛性考核一触即发。
靶标不规则设置在山坡、谷地,地面高低错落、起伏不定……眼前的一切,令记者心生疑惑:“这样的射击场怎么组织实弹射击?”
“战场本就是这样。”该旅副参谋长白云军告诉记者,以往实弹射击都是在规整平齐的靶场上组织,优秀率很高,但久而久之,官兵就忘了射击地形等实战因素对射击命中率的影响,这样培养出来的射手是比赛型选手,而不是实战型战士。
“这也是高原特殊地形的要求。”旅作训科科长宋训东接过话茬,高低起伏的高原地势对俯仰角射击要求高,如此设置靶标就是让官兵提前适应战场,打好射击基本功。
“叭!”两发红色信号弹同时升空,实弹射击考核正式开始。在体验射击环节,记者也有幸参加了自动步枪实弹射击。
咦?靶标怎么“缩水”了?趴在射击位置上,沿着准星缺口观察靶标,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记者按照习惯姿势据枪瞄准,不自觉地把瞄准点往上抬了抬。射击调整间隙也更大了,以往一次呼吸能完成两次射击,现在平均要两次呼吸才有把握再次扣压扳机。几发子弹打完,成绩竟然连及格线都不到。
“那靶标到底是怎么回事?”记者向作训科参谋马海峰询问得知,不是靶子“缩水”了,而是距离变了,现在射击距离不再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随机确定,此次实弹射击的距离大概是137米。
马海峰介绍,以往实弹射击距离都是勤务人员提前度量,距离均是10的整倍数,以50米,100米,200米最为常见。为了保证训练成绩的优秀率,这个距离往往要经过数次度量一直精准到分米;对射击地线的要求也是同样严格,经过勤务人员的一番加工,其平整程度不亚于水泥地面。
“战场上谁会待在正好的距离等你射击?”白云军介绍,他们对照新大纲要求,不再固定射击距离,而是在射程范围随机设靶,让训练进一步对表实战。
“训练贴近实战,官兵的热情也越发高涨。”走下射击考核场,该旅“邱少云连”连长李文年告诉记者,得知这次实弹射击会涉及到以前漏训的俯仰角射击,每晚熄灯前,干部骨干都会自发组织研究,把该课目训练中的重难点问题逐条拉单列表,挂在帐篷进门显眼位置供大家学习参考。
让实战标准成为训练的标尺,打仗意识也在官兵头脑中深深扎根。射击结束,在返途的颠簸中,官兵们在车厢里按捺不住向成绩优秀的射手“取经”,一个个小型经验交流会在不同车厢里自主展开。该旅“邱少云连”战士刘星在当天的训练日记中写道:每次据枪瞄准都得先粗略判断距离,再寻找瞄准点,不能再凭过去的习惯和经验。
轻武器射击考核的改变,是该旅强化官兵实战意识的一个缩影。前不久,该旅组织合成营战术演练,班排连营逐级展开。合成三营一个班因为不按战场实际处置突发情况,受到督导组当场严厉批评。
记者手记
战场上没有“死靶子”
■孙利波
这次射击体验,带给我的除了新奇,还有担忧。那些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神枪手”,如果真到了战场,是否还能“百步穿杨”“一击命中”?
我们都知道战场瞬息万变的道理,却经常死守着“以不变应万变”的窠臼,平时训练大多打的是距离固定的“死靶子”,很少打远近多变的“活目标”。如今,靶子变了,距离变了,射击环境变了,打法也变了,头脑更要跟着变。
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训练像打仗一样严格,打仗才能像训练一样从容。要结合新大纲施训,把过去偏训漏训的课目补回来、练过硬,让训练更加贴近实战、瞄准对手,这样才能在未来战场上多一份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