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三级军士长罗万军深挖装备潜能——

巧织雷达天网的“快手”


■贾 冲 本报特约记者 杨 进

罗万军在工作中。作者提供

初秋,西北戈壁,一场空地实兵对抗演练悄然打响。

祁连山脉的山谷之中,一架“敌”机正隐蔽低空突袭。诡秘的航迹被百余公里外的某雷达站捕捉到,然而雷达荧屏突然“雪花”乱舞,“敌”机踪影全无。

方寸荧屏,分秒之间,一场“猎杀”好戏上演。一名操纵员飞快敲击键盘,调整天线俯仰角、改变搜索参数、优化操作模式,一套“组合拳”打出,“敌”机被死死锁定在“网”中。

“快、准、狠!”一旁观摩的战友看着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手法,连连赞叹。老兵回头一笑:“手快还要脑子活。敌人招法多,你的应对办法要比他更多!”

老兵是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三级军士长、操纵员罗万军,天生反应快,加之勤学苦练,屡创操纵员目标录取纪录。他坚守操纵员岗位19年,参加30余次重大演习,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两度被评为“空军百名优秀操纵员”。

不过,让这名技能尖兵变得老道的却是一次“败仗”。那一年,还是中士的罗万军参加上级组织的重大演习,被委以主战雷达操纵员“一号手”重任。演习进入关键阶段,一架“敌”机刚刚在荧屏上露头,霎时雷达屏幕“雪花”点点,他使出浑身解数,依然没能阻止“敌”机趁机突防。

检讨反思会上,参演骨干进行空情复盘,一名雷达技师指出问题症结:对手释放某新型干扰,操纵员没有完全发挥装备性能。几句话刺痛了罗万军,也让他意识到:不懂装备、不懂战法,手再快也只能干瞪眼。

第二年,该旅列装某新型雷达,罗万军主动请缨加入攻关小组,参与新装备研究。一进攻关小组,罗万军就拜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级工程师张秀伟为师。中校带中士的“师徒”组合,一时吸引了全旅目光。厚厚的一摞资料,满纸的电路图、公式表和数据,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的罗万军用笨办法,先背记,再理解,不懂就问,一个月下来,笔记就做了两大本。

这段经历,让罗万军对装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触摸到研究装备、创新战法的门道。从这以后,他经常列席旅里的战勤会议,同时也成为频繁登台的“授课达人” 。

不久后的一次演习,罗万军随同新装备“参战”,此“战”也成为他证明自己实力的关键一仗。这一次,“敌”方新型干扰设备对雷达阵地突然实施压制性干扰。罗万军灵活采用多种方法,从众多杂波中精确辨出对方目标,操作一气呵成。在随后的复盘检讨中,罗万军又介绍了克“敌”的另外5种方案。

游刃有余的拆招背后,是对装备性能构造的深度了解掌握。罗万军并不满足于当一名普通的操纵员,他还潜心研究雷达维修保养,摸索出 “看、听、摸、闻、测”检修“五步法”,并在雷达机动比武竞赛中斩获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场“多面手”。

去年,刚从院校毕业的助理工程师刘博在战备值班中发现,日常积累的海量、碎片化空情数据中,蕴藏着规律。而此刻,罗万军也正以某型雷达的空情数据为基础,试图摸索规律,总结出一套精准的装备操作方法。

一边是具备数据建模特长的年轻中尉,一边是实战经验丰富的三级军士长,一拍即合的想法加速了这对“新老搭档”间的化学反应。两人组成研发小组,既可以发挥出技术对战术的支撑,又不乏经验对战术的论证。连克难题之后,他们研发出某型雷达探测目标最优工作模式选择软件,实现雷达探测效能最大化,推进装备研究与战法创新深度融合。

小兵过河当车用。该旅旅长马维芳告诉记者,像罗万军一样深谙装备机理的“多面手”,将是未来战场的中坚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