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伴着这首雄浑高亢、悲愤哀婉的《松花江上》,又一个“九一八”纪念日向我们走来。一曲悠悠,诉尽国殇;历史回响,永志不忘。唱起这首歌,我们仿佛又回到那段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感受无数仁人志士同仇敌忾的血性豪情,从历史中汲取奋发前行的力量。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忘记这个历史瞬间:87年前的9月18日夜,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的一声巨响,拉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为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结果,不足800人的日军,仅几个小时就攻陷了近7000人驻守的东北军北大营,不到24小时,沈阳全城陷落。短短4个月之后,美丽富饶的东北全境沦陷,3000万同胞成为亡国奴。
国之伤痛,歌以记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官兵被迫携家带口、流亡关内,他们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报,心头郁结着浓浓的悲苦怨愤。在西安,音乐家张寒晖耳闻目睹了这样的惨景,以此为素材创作出歌曲《松花江上》。它不仅唱出了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和悲愤之情,更唤醒了无数国人曾经沉睡的心灵,点燃了中华大地熊熊的抗日烽火。
“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屈辱,于沉睡中惊醒的中华儿女,从心底里发出了“不愿做亡国奴”的呐喊,毅然奋起,英勇抵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从白山黑水到南国丛林,从长城脚下到太行山上,历经苦难的中国大地上,不断汇聚起救亡图存的滚滚洪流。
战斗的歌曲震撼人心,时代的呐喊催人警醒。在那战火连天的岁月里,每当《松花江上》歌声响起,人们就像听到集结号一样,从农田边、弄堂中、工厂里聚集起来,团结一心、共赴国难。1937年除夕,周恩来同志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曾专门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上世纪60年代,《松花江上》还被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神州大地上广为传唱。
忘了昨天,就会迷失在明天。今天,国土在敌人铁蹄下践踏的历史早已远去,“可爱的家乡”也早已从敌人手中夺回。然而,这首《松花江上》却仍在耳畔回荡,以深沉的哭诉和悲壮的呼号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更要珍爱今天的祖国和家乡。站在今天这个时代,去审视中华民族“碧血横飞,浩气四塞”的那段历史,更应明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
铭记历史,方能在沧海横流中积累出砥砺前行的力量。我们纪念“九一八”、将“十四年抗战”概念全面写入各类教材,就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纪念历史、以史为鉴,也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今天,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我们不妨经常唱唱那首《松花江上》,在歌声中感受一种情怀,感悟一种忧患,获取前行的精神动力。身为军人,更应在激昂的旋律中感受历史的警音,时刻保持枕戈待旦的备战状态,锤炼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激发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把战争的阴影挡在身后,决不让悲剧重演,决不让屈辱重现。唯此,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