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黑海造船厂破产留给世人的是一声叹息,那么苏霍伊设计局上演的是一连串向死而生的奇迹。近期,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将采购12架苏-57战斗机,这意味着苏霍伊设计局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一个订单关系一家企业的存亡,这样的经历对苏霍伊设计局来说刻骨铭心。作为一家组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老牌军工厂,这家设计局曾面临不少险境。
“如今俄罗斯的天空已经是苏霍伊的天下。”这在军迷们眼中并不夸张。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外界却是另一种说法。和苏霍伊同台竞技的老对头米高扬设计局则会毫不客气地说:“那是米高扬的时代。”从第一代喷气机米格-15在朝鲜战场发威开始,米格系列战机就一直备受推崇。
这片天空从来都是强者的天下,苏霍伊也有“翻盘”的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航空业发展低迷,一年生产不了几架飞机。对俄航空企业而言,寻找国外订单获取资金,成为重要的突破口。
这次,米高扬没有守住它的天空。苏霍伊研制的苏-27成功击败米高扬的米格-29,用实力赢得了国外客户青睐,拿下足以救活工厂的订单。有了资金支持,苏霍伊才能研制更为先进的苏-30和苏-35战机。而竞争对手米高扬,却因落选而一蹶不振。
米高扬不明白,这个曾经因坠机被迫“歇业”的苏霍伊,是如何绝处逢生的?
或许外人看来,这不过是一个订单的运气。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牌军工企业濒临破产走出困境,定有不容忽视的原因。
苏霍伊的设计师们十分清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寻求突破,最终让一架架苏式战机翱翔在本该属于米格的天空。
回想当初,米高扬或许会为错过这根救命稻草扼腕。但事实上,对军工企业而言,“救命”并不能寄希望于一根“稻草”,而应注重企业背后创新理念的升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哪怕是面临困境、处于低谷,只要敢于突破、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百舸争流的市场竞争中谋得发展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