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耐得住“一次只写一个词”的枯燥


■惠凡芮

2013年7月,记者大岛渚在采访著名导演黑泽明时,请他为想做导演的年轻人提点建议。黑泽明说,当好导演先要写好剧本,写剧本只需要纸和笔就够了,难就难在要受得住枯燥,“对于写作来说,最基本的,是要耐得住一次只写一个词的枯燥,直至达到需要的长度。”

写文章是一个苦差事,需要日切日磋、日琢日磨。这个过程单调、枯燥、乏味,还要时时面临没有灵感的尴尬、付出却看不到收获的焦躁。

很多人以为创作是跟灵感相关的东西,幻想着某一天灵感陡至,只要抓住它,立马就会有伟大的作品诞生。其实不然。专栏作家连岳从30岁开始写作时,哪怕没有灵感他也逼自己坐在书桌前,有时一天只写一句话、一个字。在日复一日与不想动笔、没有灵感的斗争中,连岳慢慢地有了较为满意的作品,有了真正充沛的灵感。

作文不易,难在“浅出”前的“深入”;做事不易,难在“生巧”前的“熟练”;做学问不易,难在“薄发”前的“厚积”。国防科技大学有一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教授,他刚接触马克思原著时,没有被它的厚度和艰涩所吓倒,而是规定自己每天坚持读100页。他一开始根本读不下去,看两页就焦躁地起来走两圈,但是走完就又逼自己坐回去读。这样艰难地坚持了3个月,他感觉自己已经读进去了,窥得其中的一点趣味,再往下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30年后,他在回首那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我非常感谢年轻时读马克思原著的经历,今天我的所有成果和收获,盖源于此。”

再华美的文章也是一字一句写成的,再巍峨的大厦也是一砖一瓦盖成的。一个人不论想干成什么事,都要多积尺寸之功。“耐得住一次只写一个词的枯燥”,既是一种滴水穿石的韧劲,也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美国有个叫卡茨的工程师,是一位体型偏胖的宅男。他想让自己更健康一些,就给自己定了30天计划:坚持骑车上下班,每天走路1万步,每天拍一张照片,写完一本5万字的自传。他还要求自己坚持不看电视、不吃甜食、不玩推特、不喝咖啡。30天后,他果然变得比较健康、乐观和有文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恰是这种不起眼的变化,日积月累地坚持,实现了一个人的重塑。

人在努力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惰性,能省力的便不想费力。何况有的事情需要孜孜不倦去耕耘,终其一生去钻研。就如古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描述的那样,只有“耐得住一次只写一个词的枯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和事业的高峰。

爬过华山的人都知道,跟登其他的山不同,华山多要在晚上爬。因为华山是出了名的“险”,上山的角度太陡,若白天攀爬,往上看壁立千仞,往下看深不可测,胆小之人免不了两股战战。于是人们多选择趁夜攀爬,不仰望顶端的风景,只在一阶阶上行中体味对登顶的膜拜。

“中国科学社”社歌的最后几句是,“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一字一词的写作固然枯燥,一步一阶的攀登难免辛苦,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种喜和甜不只是登顶时刻“山高人为峰”的快意,也是攀登过程中的成就感、奋斗过程中的幸福感。

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做起、把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干好,就能积小胜为大胜,避疏漏成完美。“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部队许多工作都是经常性工作,比如练兵备战、改进作风、基层建设等,就像寂寞的远征,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也不允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只有舍得下长功夫、苦功夫、硬功夫,把一点一滴做到最好,把一招一式练到极致,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在出力中实现出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