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濡养军人的浩然之气


■陈先义

强军文化建设离不开精神的支撑,精神从何而来?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濡养,需要我们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浩然之气。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最后剩下的一支部队,在江西的群山中艰苦跋涉。走到江西安远时,只剩下800多人,队伍可能一哄而散。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朱德站出来了,面对溃散的队伍,朱德以浩然之气大声疾呼,同志们,我们都是中华好男儿,只要我们不怕死,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我们正在经历俄国革命的1915年,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走出困境。革命虽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的,我们只要不放弃,只要我们不怕死,就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明天。朱德从俄国讲到中国,从国际讲到国内。谁也不会想到,一支面临溃散的队伍,正是因为朱德的这次演讲,留住了革命的希望。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朱德的浩然之气给了这支似乎丢了魂的队伍一个灵魂。这个灵魂便是通向胜利的一盏明灯,于是这支800多人的队伍,后来成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以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燃遍神州。

也许对朱德当年讲的“俄国革命的1915年”,包括队伍中多数领导干部,并不知道它的背景和内涵,但是从朱老总坚定自信的声音和无比睿智的眼神里,他们看到了革命必将胜利的希望,看到了未来红色中国的一线曙光,看到了一种军人特有的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成为了人民军队的一种红色基因,成为了我军官兵的一种血性精神。这种浩然之气,培养了我军一脉相承的强军文化,造就了我军不惧一切强敌的英雄气概。

《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有一句非常经典的阐述我军这种浩然之气的豪言壮语:“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也要敢于亮剑,我们要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敢于“亮剑”,靠的是坚定的信仰和浩然之气。魏巍笔下的松骨峰战斗就有这样气壮山河的场景:连队战士子弹打光了,便和敌人拼刺刀、肉搏,有的用手榴弹砸,把敌人的脑浆砸出来,有的用牙咬,把敌人的耳朵咬下来,有的被燃烧弹烧着了,便抱着敌人一块烧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就是那个发明了“范弗里特当量”的人。他的理论是根据伤亡最小、成果最大的需要,炮弹随便使用,火力密度和强度超常规倾泻。然而,战到最后,“范弗里特当量”还是奈何不了中国军人。范弗里特被中国军人的浩然之气深深折服,他说:“中国军队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他们那种从容不迫慷慨赴死的姿态是一种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一个军人的浩然之气需要文化来濡养,社会文化造就的高尚健康的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一个严肃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地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我们今天该怎样来传承中国军人的浩然之气?我们军人的那种英雄气概在现代化装备面前是不是已经过时?我们的文艺该如何塑造和展现当代军人的崭新形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出回答,因为对这样一些问题的认知的正确与偏差,将会直接影响军队的强军文化建设。

可以肯定地说,随着文化媒介的现代化,人们对英雄形象的理解,对英雄那种浩然之气的认知,已经出现了审美的偏差。撇开理想信仰这些重要话题不说,过去,我们谈英雄形象,谈军人形象,口中的词是线条分明、阳刚气魄、孔武有力、紫铜色的脸膛,因为这些代表着“英勇”“忠诚”“责任”“献身”。今天不同了,对青年男性或军人,人们已经逐渐习惯用“帅哥”“靓仔”来表示对其相貌的赞美。出现于银幕荧屏上的人物形象,几乎是清一色的白面书生,有的影视剧甚至用“小鲜肉”这样几近低俗的词汇来称谓长相帅气的青年军人,英雄角色也不可幸免地沾染了带有几分奶油味的“娘炮”。

不要小看了这样一些微妙的变化,久而久之,它会弱化我们健康的审美观,乃至直接影响我们军人血性精神的养成。军人的士气,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需要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养成。那种充满奶油味的“小鲜肉”形象,那种白面书生式的偏女性化的装扮,与我们军人所应有的阳刚形象是不兼容的。然而曾几何时,出现于荧屏上的军人,几乎突然都成了漂亮异常的小帅哥。我们习惯的那种训练场上的黑肤色面孔的军人形象,渐渐远去了。我们军营流行的歌曲,也多了一些软绵绵的“兵哥哥”的流行调。有人认为,当兵的军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个人喜好,就应该跟着时尚走。对这种观念,我们应及时而断然地棒喝,因为它与人民军队的强军文化是极相抵触的。

历史教训屡见不鲜。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些士族的青少年子弟们,流行搽胭抹粉,服丹饮药,平时生活中热衷于模仿搔首弄姿的做派和时尚。这些东西后来为当时的青年所追逐,大家居然不是看谁长相威武,而是互相攀比,看谁长得更加妩媚,看谁的皮肤嫩得更像女人。结果如何?等到了战场上,在北方草原的彪形大汉们的铁拳暴揍下,他们成了任人宰割的“两脚羊”,没等交手,便乖乖当了俘虏。

对帅哥、靓仔的称谓,绝不仅仅是语言称呼问题。在我看来,一个健康的社会,更需要多一些阳刚之气。特别是军人职业,需要的是献身精神和忠诚刚毅的品格,容不得队伍里的“脂粉气”和“奶油味”。

文化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有媒体披露,这些年某国一些男欢女爱的格调软绵绵的电影电视作品,已经对大众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该国的军队中也毫不例外。矫揉造作的明星示范,加上电影电视的倡导,使该国青年军人竟然发疯般痴迷化妆品,军队竟然逐渐成为化妆品业界的大客户。在军营多次内务清查中,都发现有的男兵包裹中的高级化妆品数量,居然比女明星还多。试想,这样每天脸上涂满化妆品的士兵,还能上得了战场吗?这些时尚直接影响到该国军人的作战能力。受时尚文化和影视剧的影响,如今贪生怕死、追求享受、拒服兵役在有的国家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安于享乐弱化的是军人的血性,而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此看来,我们讲强军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关起门来自己办强军文化那么简单,需要社会的综合治理。不是社会流行什么,军营就可以追随什么,流行的、时尚的,未必就是对的,也未必符合军营强军文化建设的需要,有的还可能是相悖的。

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曾经发表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就是“少年强则中国强”。文章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寄托了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盼,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心强体强的热切关注。眼下的网络媒体上,也有一句模仿的话颇为流行,那就是“少年娘则国家娘”。对这句话,我认为决不是调侃之言,而是社会对当下一些影视剧和当红明星的无情嘲讽和尖锐批评。军营永远都是青年的群体,而青年是由社会输送到军营的。这样的一种文化滋养,注定有悖于我们军人的血性精神和浩然之气的培养。因此,我认为强军文化建设,需要社会文化建设的综合力量。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提倡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军营文化建设就更是如此。不久前,笔者参加一个关于网络“抖音”的座谈会,不禁别有一种感触和担忧。这种30秒一抖、永远无穷无尽的手机新视频,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更新。这种视频,在刚入伍的青年战士中,也极有市场。究其题材,万变不离其宗,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漂亮男女在演绎言情类的擦边球故事。他们一张口便让人大倒胃口,不是酸唧唧甜嘻嘻的“我想你”之类,便是搔首弄姿的性感挑逗动作。当然,偶尔也有一些生活小技巧之类的小设计,只是这样的内容多为装潢门面,应付网络检查。据专业部门统计,这样的一种视频,每天观看的青少年居然多达2亿人次,每周观看的多达5亿人次,点击者多为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当然,超高的点击量,必然猎取超高的利润,才引来了那么多无视社会道德的冒险者。如果我们的年轻人都去竞相追逐这样一些格调不高的东西,那对社会文化生态是多么严重的损害。据说,中国的有声阅读市场已经跨过了40亿元年收益的大关,我们不否定这种新传播方式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一些靠打擦边球赚取巨额利润的行为,如果听之任之,必然带来更多的社会危害,这种危害也必然波及军营。

文艺作品在娱乐民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心。我们并不要求每一部作品都成为精品力作,但如果是部张扬英雄精神的作品,就应该彰显男人或军人世界中某种有力度的行为范式。社会流行文化,直接影响着军营文化建设,我们要用一切高尚健康的东西,抵制一切腐朽的没落的低俗的东西。士兵那种视死如归的浩然之气,那种危难时刻敢于亮剑的精神,需要我们平时点点滴滴的养成。

让我们颇感欣慰的是,眼下社会对审美的误判逐渐走向清醒和自觉。从去年开始,一些艺术院校招生广告明确告知,一些仅靠颜值报考的新生不再成为“香饽饽”。这是一种鲜明的社会导向。艺术竞技场上,拼的是实力和素质,靠脸蛋终究不能持久的。在战场上,拼的是勇敢和智慧,拼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滋养军人的浩然之气,培养军人的血性精神,在强军文化建设中,是我们时时不可懈怠的任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