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见识多”岂能“见事迟”


■惠凡芮 汪 聪

按理说,达到一定级别的干部,学习的文件多、参加的会议多、受过的培训多,见识也理应越来越多。在工作中,哪些方面出了状况、问题从何而来、造成什么后果,干部理应比群众察觉更早、思考更多、认识更深。等到群众意识到出了问题,干部应当已经想出了解决办法,或者解决办法已经开始部署才对。

但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毛泽东评价三国时期的袁绍,就说他“见事迟、得计迟”。袁绍身居高位,不能不说是有见识的,依然会犯见事迟的错误,这说明,一个人的阅历和经验,不会自动转化为智慧和才干,“见识多”未必就能“见事早”。要想做到善于发现问题、长于解决问题,主观上的意愿和努力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现实中也是如此。有些事情,群众早就“看得门儿清”,而干部却似乎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比如,对于屡禁不止、花样迭出的“五多”,朝令夕改、毫无意义的折腾,基层官兵早已啧有烦言,而一些领导干部不仅拿不出解决办法,甚至自己就是问题的制造者。再如,对于“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党中央都“看不下去了”,一些领导干部却依然大梦未醒,上面拨一拨,他们动一动;不拨,就好像没事儿一样。

这些表现,就是“见事迟”。本应主动开展的本职工作变成了“等等再说”,本应按计划推进的各项建设变成了“缓缓再干”,本应抓紧破解的棘手难题变成了“放放再看”,本应加快解决的遗留问题变成了“拖拖再议”。这种心态,说到底是责任意识弱化、打仗意识淡化。

当前,改革进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意味着可能遇上意想不到的情况,也意味着很多老办法会失灵。如果对前进路上遇到的新问题了解不深入、应对不及时、处理不到位,就有可能影响改革的进程与成效,因而更加不能“见事迟”。

“机会往往不会第二次敲门。”对广大官兵而言,对待工作都应多看一步、深想一步、先行一步,认准的事情慢不得、等不得、犹豫不得。如此,改革的蓝图才会顺利变成现实,部队建设发展才会不断向前推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