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边关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西北向西,挥别我的喀喇昆仑


■王雪振

2018年9月3日,陈永鑫在离队前精心擦拭连队荣誉室。

西北向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喀喇昆仑山脚下。

这是边关军营普通的一天,耳边回旋的驼铃曲,让营盘里的气氛显得有些伤感。

这一天,戍守边关的老兵们,即将挥别戍守多年的喀喇昆仑。不想说再见,只因巍峨的雪山,永远矗立在他们心间。

“啥时候想回来,这里就是家”

9月3日,24岁的南疆军区某团下士陈永鑫坐在床沿,怔怔地望着窗外。

秋日的晨光照在他的额头上。5年的风沙磨砺,让他的额头多出几条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皱纹。

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军旅往事一幕幕在眼前回放。

高考失利后,陈永鑫在职业院校学过3个月厨师,又在小餐馆里打过大半年工,最后他选择报名参军——“为了人生不再茫然,为了心中那个梦想。”

入伍的前一天,妈妈亲手给陈永鑫理了一个干练的发型,嘱咐他:“儿啊,到了部队好好干,要肯吃苦。”

妈妈的话,陈永鑫记住了。

来到部队后,无论再苦再累的任务,他都冲在前面。几个月后,他成为雷厉风行的合格一兵。

入伍当年的寒冬,陈永鑫随部队开赴某高原腹地进行构工作业。天寒地冻,他抡起一镐,却只凿出个小坑。那段时间,他干起活来不要命,手上打出血泡,又磨破了,他一声没吭。

打那以后,战友们都叫陈永鑫“拼命陈三郎”。

有一年,部队野外驻训撤收,需要清理野战厕所。木板掀开后,粪水发酵的刺鼻味道扑来,没人敢凑上前。

陈永鑫二话不说,第一个跳进坑道……干完活,他还跟大家开起了玩笑:“咱们现在最需要一瓶香水。”

在南疆守防,必须受得住夏季毒辣阳光的炙烤。陈永鑫尽管从小生活在南方,起初也吃不下风吹日晒的苦。一次训练完,他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竟拭掉了一大块皮。

“也是奇了!打那以后,那块晒伤的地方再没疼过。”陈永鑫憨笑着说。

今年8月底,团队赴某高原寒区执行装备输送任务,陈永鑫主动提出参加。起初,连队指导员许伟伟坚决不同意:“不能耽搁了退伍的时间。”

可话到嘴边,他又咽了回去——许伟伟知道陈永鑫的倔脾气,也懂他内心的不舍。

9月5日,离队前一天的晚上,许伟伟找到陈永鑫,望着宿舍内摆放着的大包小包,许伟伟动情地说:“啥时候想回来,这里就是家!”

听到这句话,陈永鑫把头扭到一旁,不想让指导员看到自己流泪。

卸掉军衔,却放不下战友深情

打心眼里,陈永鑫舍不得离开军营。

他是家中独子,父母年龄大了,还常年在外地打工。为了让父母尽早回家颐养天年,陈永鑫在复退工作的最后关头,咬牙下定了“离开”的决心。

若不是参军到边防,自幼生性倔犟的陈永鑫,不会有今天的成熟。

到部队这几年,他定期把攒下来的钱寄给父母。“过去与父母意见不合,我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军营的磨砺,让陈永鑫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战友朝夕相处,更是让他学会了“凡事为他人着想”这个道理。

入伍后的两年间,陈永鑫没回过一次家。父母放心不下,瞒着他辗转3天2夜,从四川老家赶赴部队驻地探望。

时隔700多个日夜,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相聚,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那天,爸反复叮嘱我不要挂念家里。”陈永鑫说到这里,有些哽咽。

离队前的日子里,陈永鑫时不时地摸摸常服上的“下士”军衔。晚上临睡前,他把自己的军装瞅了又瞅。“卸下军衔,却放不下战友深情。”这句话一直埋在他心底。

那几天,陈永鑫还总拉着列兵杨辉谈心……这一切,连长苏博康看得真切:“杨辉是连队年龄最小的兵,从新兵开始一直是陈永鑫带的,两人亲如兄弟。听说班长要走,杨辉的情绪比较低落。”

杨辉是个“00后”,知识面宽、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有时处理问题比较“自我”。在杨辉身上,陈永鑫看到了自己刚入伍时的影子,平日里对他的开导也格外多些。

送老兵离队那天,杨辉紧紧拽着陈永鑫的包,双眼哭得通红。

“事先怎么说的,班长的话咋不听了?”陈永鑫笑着安慰杨辉。

汽车发动,缓缓驶出大门,陈永鑫强忍着没有回头。

军营里最后一次聚餐

离队前一天的下午,陈永鑫早早来到炊事班操作间,帮着准备晚餐。

那天是陈永鑫在军营的最后一次聚餐,也是他入伍5年来最后一次帮厨。5年,1800多个日夜,陈永鑫数不清自己帮了多少次厨。

记得第一次帮厨时,陈永鑫一进厨房,看着战友们忙碌的身影,他愣是在操作间里呆站了好一会儿,感觉无从下手。

好不容易搭上手了,择菜时,他将一整棵白菜剥得只剩菜心。为这,他挨了班长好一顿批。

聊起这些,陈永鑫今天还脸红,有些不好意思。“人都是在批评中成长的。”他说。

在这个不太宽敞的厨房操作间里,陈永鑫学会了包包子、揉馒头、擀面条,熟练掌握了红烧排骨、糖醋鲤鱼等十几个菜品的烹饪手艺。

军营是一所大学校,在这里有永远学不完的东西。

对于陈永鑫来说,部队留给他的财富有很多。入伍后他学会了理发、维修和驾驶汽车,以及计算机图文处理技能。每到周末,他还跟着连队管乐队战友学吹笛子。“我现在能吹七八首曲子,吹得最好的是《军中绿花》。”他说。

为了给即将离队的老兵留下深刻印象,当天晚上,炊事班战士做的都是自己的拿手菜,连队还专门准备了做蛋糕的食材。

当插着16根蜡烛的蛋糕被端上餐桌时,餐厅里变得异常安静。

连长苏博康说:“今天我们一起给即将离队的16名战友,过一次集体生日。大家即将各奔东西,但军营永远是你们的家,喀喇昆仑是我们共同的第二故乡!”

入伍以来,陈永鑫经历了好几次军营离别,轮到自己离开的时刻,他一直强忍泪水。

转身看看身边的战友,原来大家也都是一样,想要努力微笑,却因连长这句话,瞬间泪如泉涌……

在今天的边关军营,像陈永鑫一样的兵有不少。

他没立过功,档案袋里的“嘉奖登记表”是军旅生涯中获得的最高荣誉。

他也许算不上出类拔萃,但经历却足够丰富——在多个岗位任职,顶着压力、没少吃苦,在成长中蜕去青涩,也在磨砺中获得新的成长。

军旅生涯就算平淡也光荣。刚入伍时陈永鑫是通信兵,在改革调整中他改当炮手,后来又成为驾驶员……每一次转型,他都付出超常的努力。尽管不是能手、标兵,但他干啥事儿都尽心尽力,把“忠于职守”熔铸在一岗一哨里,落实在一步一动中。

陈永鑫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工作踏实。

高强度的日常训练,曾给他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疤——两次被炮弹砸伤、一次被炮栓挤伤手指;最悬的一次是夜间驾车剐蹭路边山体,幸亏车速慢、他反应快,否则早已连人带车葬身谷底……他总说,边防军人经历艰辛并不稀奇,“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

巍巍军营,万千将士,能够成为英雄的终究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像陈永鑫这样默默付出、甘于平凡的人。他们经过急难险重任务的挑战、艰苦环境的磨砺,已经拥有不懈奋斗的意志和毅力。他们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的军旅因奉献而闪光,他们的青春因奋斗而绚丽。

又到退伍季,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平凡的身影,把掌声和鲜花送给他们。

他们,拥有共同的响亮名字——边关老兵,边关好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