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快乐广角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舌尖上的温暖


■肖 瑛  刘 书

“报告,营长被包围了!”

“营长军事素质好,自己能突围!”

“报告,炊事班被包围了!”

“兄弟们‘抄家伙’打回去!”

这是西部战区空军某通信旅机动通信营近来流行的“段子”,就连被调侃的营长也开玩笑说:“先救炊事班,锅里还炖着大肉呢!”

餐桌连着战斗力。从吃饱吃好,到让官兵吃得暖心,一个“吃”字,不简单,它牵扯到基层训练生活的众多方面。

2008年以来,该旅外出驻训、演习演练、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激增。营里信心满满地要打造“通信特种兵”,各种训练强度加码。“狠”起来的时候,先携带60多斤重的便携通信装备奔跑3000米后,再立即开展紧急架设抢通课目。高强度、大消耗的训练后,“食补”是重要的保障手段。牛肉、羊肉、乌鸡……菜品种类繁多,炊事员成了半个营养师,变着花样给大家补身体。新兵郭旭在大半年里体型变化不大,体重却长了不少,刚在体能考核中夺冠的他高兴地说:“功劳得分炊事班一半!”

班,是最小的战斗单元。机动通信营特殊的任务性质,也常常考验着炊事班的战斗力。连队有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的要求,炊事班也有小、快、精的战斗口号。班长王厚磊能在半小时内煎好上百个鸡蛋,蔡良彪和张添擅长做各种面食,李乾坤的卤制系列,林辉雄的各类干锅……炊事班人人都有让官兵们吃得过瘾的看家本领。

每次驻训,灶台换成野战炊事车,炊事员们练习用蹲姿、坐姿甚至跪姿切瓜剁菜,在狭小的操作台上施展手艺,用最小的水耗、最快的速度,做出卫生可口的饭菜。在官兵们“吃不出差别”的口感背后,是炊事员们的高标准严要求。“最艰苦的那次,两名炊事员用一台炊事车保障了90名官兵一个月的伙食!”提起炊事班的“壮举”,王厚磊有点小得意,那次任务他瘦了10多斤,胳膊上却鼓起了肌肉,厨艺也更加精进。

餐桌连着向心力。机动通信营大部分官兵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执行任务,自然环境恶劣、供给保障受限。炊事班定下了“再晚也有热饭”和“炊事员最后一个吃饭”两条规矩,这份贴心就像是暗夜中的篝火,在高原荒山、大漠戈壁,温暖着任务官兵们的心和胃。

官兵第一次入藏野外驻训时,营地海拔高、环境恶劣。起初几顿饭不是因压力不够夹生了,就是压力过头没味道。尽管官兵们轮番来安慰:“没关系,你们已经很辛苦啦!”炊事员们还是不放松、不断改进。他们转用小锅一次次试做,摸索出高海拔环境炊事技巧,将野战炊事车和便携燃气灶相结合,总结出“蒸饭4个压”、用菜“瓜多叶少”、用料“少盐减料”等多条口诀,终于在低温低压条件下也做出了多种美食。去年春节,全体驻训官兵特地给炊事班送上一副对联:通信兵千里奔袭敢打必胜,炊事班一路支援暖心暖胃;横批:保障有力。

文人说,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指导员说,“吃”也是连队的一件大事;战士们说,吃饱有干劲;炊事员们说,保障吃好才有战斗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