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快乐广角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驻防繁华香港,人民军队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驻香港部队某合成旅官兵成立“临时缝补队”,帮助战友解决“囧”“破”难题——

穿针引线快乐缝补


■唐 嘉 彭 玮

(王钰凯绘图)

热情地挥手告别,结束一天缝补工作的驻香港部队某合成旅士官邓健斌,坐在返营的车上舒展身子。他闭上眼睛,脑海中回荡着缝纫机如乐曲般的声响。低头,目光定格在灰、绿、棕色交织的迷彩布上,踩着踏板,手指转动,前后推移……这是他一天中重复多次的动作,看似单调乏味,他却乐在其中。

邓健斌加入临时缝补队的初衷,缘于自己的一件破衣裳。很少有人知道,虽说是在香港这座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驻防,但在衣物破了的“紧要关头”,不少官兵也曾是“囧”迫不已。

在一次训练中,邓健斌不慎将衣服划出一道大口子,身边的战友不会缝补,也不方便立刻请香港的缝纫师傅进来,破的衣服又带不出去,这一下,可让他犯了难。邓健斌试着拿起针线,眯着眼睛,小心翼翼地将线对准针口,一下、两下、三下……小小的针口像是一面钻不破的墙,好不容易才把线穿过去。邓健斌长舒一口气,并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缝补难题。

在香港驻防,驻港部队官兵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解放军的形象。像邓健斌一样陷入缝补“囧”境的官兵不在少数。为此,该旅专门成立了一支“临时缝补队”,官兵自愿加入,帮助大伙儿解决难题。

缝补队的“师傅们”来自该旅不同营连,经过集中培训后,就正式上岗了。他们中既有机警勇猛的侦察兵、也有勤恳精干的工程兵、还有严谨细致的防化兵……别看“师傅们”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可是个个身怀穿针引线的功夫。日常,他们与大家一样训练、工作,到战友们需要时就集合到一起,拿上针线,操作起缝纫机、打磨器等,单调细致的工作也变得快乐无比。

上士李军锋是缝补队的“老骨干”,几乎每次出任务都有他的身影。一次营区巡补中,路途十分颠簸,他担心放在车上的缝纫机被颠坏,赶紧站起来护着机器。“班长,你坐着,我们来!”缝补队员们见状,也纷纷站起来。于是每人站一段路,护着机器,身体随着颠簸的卡车一路“扭动”,大家不禁笑出声来。

缝补队每次出动5至10人,除了缝衣服也补鞋,队员们轮流担任不同角色。缝衣服、磨鞋跟、钉鞋钉……每到一处,机器的运转声、工具的打磨声、还有大家的谈笑声,汇聚在一起,仿佛一首快乐的交响乐。

今年年初,缝补队员们到石岗营区出任务。由于当时有很多集训分队驻训,实在腾不出住处,他们就在展开作业的库房里住了下来。白天装背囊,晚上打地铺,初春的天气虽不炎热,但狭窄的库房睡起来很不舒服。晚上,一天的缝补工作结束,李军锋和战友们看着本子上记录的密密麻麻的缝补数,倍感欣慰。艰苦的条件与这项工作带给大家的满足感比,显得无足轻重。

“帮助更多的战友缝补,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就很开心。有时候补的衣服少了,心里还觉得过意不去呢。”缝补队员、工兵连的肖新星说。

一次闲暇,缝补队员李军锋碰到刚从训练场回来的战友,发现他们身上不少防毒面具袋的口子已合不上了。李军锋灵机一动,让战友们把合不上的防毒面具袋都拿过来,帮大家“缝合”。一传十、十传百,战友们纷纷拿来防毒面具袋。“这下,可有的忙了。”缝补队员们顿时干劲十足。穿针引线间,一个个完好的口袋就缝好了,这项“新业务”受到了战友们的点赞。

缝补队员和缝纫机打交道时,偶尔会“来电”。用防化连战士刘家武的话说,就是“一点猝不及防,带着一些意犹未尽”。针线摩擦的过程中难免产生静电。年长一些的李军锋打趣地纠正他:“我这老同志就不像你们小年轻那么容易‘来电’。”他举起了结满厚茧的双手,即使有静电也已感觉不到疼。

熟能生巧,他们把衣服、鞋子、装具的每一个结合部、每一个小零件都摸得清清楚楚。缝补队员、侦察兵穆庆斌为了找到足够的材料,经常到旧仓库里“淘宝”,卸下有用的部件,补到战友们急需穿的衣服上,让“沉睡”的旧军装“重现”军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