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回归军人本色

——从军事文化生态变革看军旅戏剧创作新变


■程 倩

伴随着改革强军进程的不断深入,军队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战斗生态都焕然一新。军旅戏剧作为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思战、言战的改革浪潮中除旧布新、浴火重生。

军旅戏剧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军旅戏剧艺术的创作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其在宣传教育方面承担的责任常常使其能够对社会发展做出快速反应和深入思考。军旅戏剧在不同时期的主题选择、对军人价值的体现、对军人情感的开掘甚至优秀剧目的传播影响,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军事文化的发展轨迹,彰显着军事文化的力量。同时,军旅戏剧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军事文化生态的种种变化。

军人本色的强化

军旅作家朱苏进在九十年代有一部长篇小说叫《醉太平》,这部小说是以某军队机关大院为背景来写作的,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机关的干部,小说中所有的人物如果不是穿着军装的话,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跟地方的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看不出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几乎是老百姓生活在军营的延伸。这样的现象在新时期以来的军旅戏剧创作中也普遍存在的,关注军人的日常经验乃至情感生活,甚至在一段时间里成了军旅戏剧创作的重点。可以说,很多作品都忽略了军人本色的建构。这个主体精神是什么?就是姓军为战、聚焦打仗。长期和平环境带来了一些和平积弊,这些问题都已经通过戏剧作品现出了端倪。而军队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军事文化生态也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并且已经在戏剧作品中体现出来。比如原总政话剧团创作的话剧《兵者,国之大事》,就是一部反映去除和平积弊、聚焦实战、回到了军人本色的作品。这部话剧以正面强攻的姿态聚焦一线作战部队的军事生活,以几次实战演习为切入视角,再现了实战演习的组织实施过程以及演习中的宏大场面,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和平时期军队的战斗气息和军人身上的阳刚之气,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

突出问题和忧患意识

军旅戏剧独特的使命和责任决定了作品以弘扬正面价值为主导,以激励、鼓舞官兵士气,提升部队战斗力为目标,这种独特性使军旅戏剧的叙事方式多以歌颂和弘扬为主。然而,随着军队改革的日渐深入,更多的军旅戏剧创作者开始站在国家和军队的前途命运的高度思考新军事革命和未来战争,在作品中突出了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兵者,国之大事》《从湘江到遵义》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话剧《兵者,国之大事》通过演习中红军必胜、蓝军必败等现象,批评了“演习如演戏”的和平痼疾。以长征为题材的话剧《从湘江到遵义》立足当下、反观历史,找到了历史与今天相通的普遍性,反观当今现实,充满了对国家、对军队前途命运的深沉思考。剧作结尾,一位位牺牲了的英烈向人们发出了追问。一声声传递着历史信息的深情叩问,引发观众思考,震撼观众心灵。

演出走向训练场

伴随着军队文艺单位调整改革,一方面,军队文艺创作力量趋于年轻化,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文艺的宣传战斗功能,军旅戏剧的演出从原来的大剧场转向了部队的训练场。各院团纷纷组成了文艺轻骑队、创演小分队,深入基层部队,在训练场为战士演出。尽管缺少了剧场里华丽的布景、炫目的灯光,却增加了训练场上的战味、兵味。在与战士们共同训练生活中,军队的文艺工作者正在回归“拿起枪来打仗,放下枪后宣传”的优良传统。

新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战斗方向,军旅戏剧正在激越的强军战歌中转型。承载着军事文化要义的军旅戏剧,也正以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时代敏感度,折射出军队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那些优秀的军旅戏剧作品,抒发了创作者对和平积弊的反思、对未来战争的忧思,并以此彰显出军旅戏剧的责任担当和文化价值。种种变化令人欣喜,也让人对军旅戏剧的未来充满期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